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怡情益寿 > 正文
编号:13040836
玛格丽特二世:爱人民 爱艺术 成就完美人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2日 中国妇女报
     不久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凭吊者——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陛下。女王夫妇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了约40分钟的参观,并亲自为和平树培土浇水,她是首位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在任外国元首。玛格丽特二世1979年曾访问中国,时隔35年后她打破传统再度访华,表现了对中国的兴趣和关注,也给中丹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增添了更重的分量。

    “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在访华前夕,玛格丽特二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登基四十多年来,玛格丽特二世对外代表国家,树立了丹麦的美好形象;对内照顾家庭和孩子,家庭和美,婚姻幸福。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各种追求。作为欧洲最古老王室的“女掌门”,74岁的玛格丽特二世依然优雅迷人,精力充沛。她是一位执政女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多才多艺的气质、平易近人的态度交相辉映,使她魅力长存。

    丹麦王国女王玛格丽特二世,1940年生于哥本哈根,是前国王腓特烈九世之长女。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53年被立为王储。1972年1月登基,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登基以来,她一直以平易近人和多才多艺享誉北欧,深受丹麦人民爱戴。

    平易近人 简单生活

    2010年女王玛格丽特二世70岁生日,当天中午,成千上万民众聚集在皇宫前的中心广场上,挥舞着丹麦国旗,高唱着丹麦的生日祝福歌,向女王表达祝贺与爱戴。

    受到国民爱戴的玛格丽特女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丹麦人民有着融洽的关系,受老百姓的爱戴。她也继承了父亲的做法,通过受觐、新年电视讲话,以及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博得丹麦人的交口赞誉。每年除夕,她都要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新年祝词,亲自起草和修改,突显个人风格,以便更贴近百姓。

    2012年是她登基4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令她难以抽身。即便如此,热爱艺术的女王还是爽快地接受了蒂沃利剧院的邀请,对此,玛格丽特笑说:“我是个很容易被邀请到的人。”在哥本哈根,不少当地人曾与穿牛仔裤上街买菜的女王擦肩而过。

    旷代风华 才华横溢

    2012年圣诞节前夕,柴可夫斯基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正在哥本哈根蒂沃利剧院紧张地排练。剧院后台,一位身材高挑的优雅女士忙来忙去,不时弯下腰去检查舞台道具圣诞树上的小彩灯亮不亮、礼物摆放得好看不好看,她就是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更让人吃惊的是,该剧从舞台布景到演员的服装设计、刺绣也都出自女王之手。

    “女王多才多艺,绘画、插画、翻译、舞台设计……样样精通。”这是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眼中的女王。女王曾经举办过多次画展,并为丹麦语版《指环王》设计了插图。

    玛格丽特二世对艺术的兴趣源自幼年时期,那时她最喜欢的是素描。她在心爱的画架前,总是一坐就是一天,后来还学习了油画、水彩画等。登基之后,在公务的闲暇,在没有任何活动的宁静夜晚,她会放下一切事务,躲进画室,潜心习画,十几年如一日。1977年,玛格丽特二世的画作为插图,出现在《指环王》的丹麦文译本中,低调的她用了笔名。

    女王还擅长刺绣。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宫殿里,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个下午来到刺绣工作室,那是父亲腓特烈九世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无论针织还是缝纫,看着一件作品在手中完成,并知道它何时派上用场,让我非常开心。”她说。女王还自己动手装饰王宫,修饰皇冠。

    女王保持身材秘诀的方法之一就是跳芭蕾,还对芭蕾情有独钟,直到现在仍坚持每周跳一次芭蕾舞,颀长的身材、优雅的舞姿曾让许多人折服。

    果断戒烟 为民众健康做表率

    据丹麦肺病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丹麦每年有1000人死于被动吸烟,13岁以上的丹麦人中,有四分之一是烟民。为此,丹麦即将施行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女王有着吸烟的习惯,以往,优雅地拿着一支烟,面对镜头微笑,这是人们熟悉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公众形象。为了在全民中推行健康理念,改变她在公众面前吸烟的形象,女王做出表率,果断戒烟。丹麦王室发言人利斯·弗雷泽里克森对外界表示,“你们今后将不会再看到女王在公众面前吸烟。”丹麦公共场所禁烟法将正式生效,根据这一法规,丹麦的王室成员和大臣也不得在公共场合吸烟。

    由于曾学过考古学,玛格丽特二世还是伦敦古物学会的成员,曾到英国、埃及等地进行考古研究,对中国的古代艺术更是着迷。她曾说,如果能选择职业的话,她定会当一名考古学家。1979年秋访华时,她在抵达北京的当天下午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琉璃厂、荣宝斋。当她看到一幅幅名贵的中国古代诗画作品和精美的瓷器时,赞不绝口。(本报记者 彭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