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漫谈
编号:12490738
医疗对健康能起多大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3日 生命时报
     专家认为,医疗仅占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医疗对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的保障来决定。”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近日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成为了最近各大网站热议的健康话题。医疗对健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沈雁英教授,听听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

    《生命时报》:对于“医疗对健康只起8%的作用”这个观点,您是否认同?

    廖新波: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当下,很多疾病高发都是由于不合理饮食、缺少运动、精神压力过大这三方面原因导致的,修正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关键在于个人,而不是医疗。

    沈雁英:我认同这个观点。世界公认,生活方式、遗传、医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所占比例说法不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生活方式占82%、遗传占10%、医疗占8%;另一个是生活方式占75%、医疗占15%、遗传占10%。无论哪种说法,医疗因素所占比例都不太高。这里所说的“医疗”,仅指诊断和治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生活环境等因素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韩启德院士提出,健康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等因素决定,在您看来,哪个因素对健康的促进最大?

    沈雁英:通过以上我所说的比例,我们就能看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它是健康之本。

    廖新波:我认为生活方式最重要。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发和生活条件提高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比如,过去人们饮食清淡,现在却离不开油腻;过去人们喜欢运动,现在却习惯久坐;过去人们早睡早起,现在喜欢熬夜、睡懒觉。总之,现代人的食谱和生物钟都在朝着失衡的状态转变,一些所谓的“富贵病”自然找上门来。即使患上某些疾病或者被危险因素包围,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可能比吃药的效果还好。

    《生命时报》:人们是否对医疗的期望值过大?

    廖新波:的确是这样,很多人不了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现阶段很多疾病无法根治,只能缓解。人们对医学的期望过高,不仅忽视了预防对健康的重要性,还容易埋怨医生看不好病,造成医患矛盾,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我看来,医生工作的重心不是治病,而是应该教人防病。
, 百拇医药
    沈雁英: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明白,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医生。以高血压为例,日常生活规律、坚持低盐、低脂肪的饮食比医生开的处方效果更好。

    《生命时报》:现阶段,我国在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方面做得如何?

    沈雁英: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国人确实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城市地区。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来看,人口健康素养还是普遍偏低的,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仍需社会各界大力宣教。

    廖新波:我个人认为,现阶段政府在全民疾病预防上还缺乏足够重视,表现为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为了拉动内需,医疗往往被一些地方政府当成经济产业来发展,立足于看病,而不是防病,从而形成了以“医”养“防”这种本末倒置的格局。在这样的市场体制下,不仅容易导致过度医疗,也很难让医院把力量集中在健康教育上。很多人不明白,今天在防病上花1块钱,将来可以省下治病的100块钱,只有在公共卫生、环境治理、基层全科医生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我们才能摆脱疾病对国家和个人造成的巨大、沉重的负担。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韩启德院士总结多项研究指出,除去老龄人,其他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人们应该如何更有效率地体检?

    廖新波:一般情况下,体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福利性的社会体检,二是私人体检产品。前者可能过于流水线化,过程快、检查不仔细,缺乏针对性;后者可能涉嫌过度检查,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资源也对身体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人们应该学会将两者相结合,常规体检之后,再咨询专业医生,结合家族史、职业特点、日常习惯等制订属于自己的疾病筛查方案。

    沈雁英:在我看来,疾病早发现、早干预还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发现疾病,并不意味着过度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生活方式,并不断观察,也能防病于未然。为了防止过度诊疗,医生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跟上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动态了解病人的变化,并学会帮助病人做好健康管理。▲, 百拇医药(李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