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0852
童年受虐影响长久或造成一生的伤痛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30日 中国妇女报
童年受虐影响长久或造成一生的伤痛
童年受虐影响长久或造成一生的伤痛

    近期发生在北京顺义一家所谓“国学班”的虐童事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心理专家表示,虐待儿童不只是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如果事后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受虐儿童长大后也有可能对别人施虐,从而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交友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 本报记者 王文

    据媒体近日报道,为了让女儿学习传统文化,河北保定一名单亲妈妈张女士将9岁的女儿童童(化名)交至在北京顺义办“女德国学班”的女士张红霞处学习,3个月后,张女士被告之她女儿“病了”。见到女儿后,张女士发现女儿浑身伤痕,指甲脱落,全身多处骨折,脑部受到严重伤害。童童告诉妈妈,自己身上的伤是张老师打的,目前孩子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医生说“孩子精神上受的刺激很严重。她听到开门声都会紧张,会激灵一下。”

    这宗发生在北京顺义一家所谓“国学班”的虐童事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很多儿童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挂怀揪心。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如何保护孩子们不受虐待?如何抚平孩子们受虐后的心灵创伤?对此,相关心理专家表示,虐待儿童不只是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如果事后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受虐儿童长大后也有可能对别人施虐,从而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交友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针对此次“国学班”的虐童事件以及孩子目前的状态,专家建议,心理医生需慢慢渗透,让她重新解构这个世界。行凶者是她的老师,她以后可能会对所有老师产生恐惧,心理医生可以化解这种恐惧,让她重新认识这个职业的人。

    儿童受虐后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其实儿童受虐待的情况并不少见,时有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经媒体曝光,而家长打骂更是常有的事。因为传统观念的“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有些人会说孩子的伤只要没流血那不就没事儿吗?就算是红肿流血了,抹点儿药,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大人不容易把打孩子和虐待联系起来,加上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受到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后多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现实中虐待儿童的不仅仅是老师,家长、亲友也会在有意无意间虐待儿童。

    记者搜索百度百科,虐待儿童是指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由于暴力、虐待或忽视引起儿童身体或情绪上受到伤害。一般来说,虐待儿童包括生理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儿童忽视等4个方面。而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所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据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恒河猴在幼年时与母亲分开,在隔离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会成为“问题猴子”。这些“没有妈妈的小猴子”在性行为方面发展不正常,即使自己当了母亲也是非常不合格的母亲,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冷淡、拒绝、漠不关心,甚至会残酷无情地伤害幼仔。

    而另据一项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和收入阶层人群中都有虐待儿童的家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且收入较低的父母比较常见。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经历高强度的应激和挫折。研究中,对受过虐待的1岁~3岁的儿童与小伙伴在一起时的情景进行了观察,要了解的问题是:当小伙伴在啼哭或感到痛苦时,那些受过虐待的儿童的反应。结果是,受过虐待的儿童对别人的痛苦非但不同情,反而表现出恐惧,或去威胁和殴打小伙伴,几乎无一例外。

    心理专家认为,施虐行为至少存在三大伤害:

    较高的攻击倾向和社会退缩行为。受虐待儿童常常显得过分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蛛丝马迹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迅速攻击,遭受生理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注意力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其同伴关系也存在严重困难:一方面,这类儿童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攻击倾向。他们往往对小伙伴友善的接近报以愤怒和攻击,对同伴的痛苦常感到不快或愤怒而不是同情。另一方面,这些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社会退缩行为,特别是在陌生的同伴群体中显得社交技巧极端欠缺。高攻击性和高社会退缩,是受虐待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两种典型表现。这类儿童也因此而遭到同伴的拒绝和遗弃,以致越来越深地陷入社会孤立的处境之中。

    会产生人格分裂。遭受暴力侵害后,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遭受暴力伤害的孩子年龄越小,后期专家的心理干预工作就会变得越难。由于在伤害孩子的案例中,大多数施虐者都是孩子所熟悉的人,对于这种施虐者,他们会产生爱恨交替的情绪。一方面,他们爱或依赖施虐者,因为这些人是孩子们的亲人和尊敬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会恨或怕施虐者,因为这些人会给孩子们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因此,在这种情绪的操控下,受虐孩子们的心理处于长期的高度矛盾状态。受这种状态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们自身的人格就会因此产生分裂。随着年龄的增长,遭遇过虐待的孩子们可能从表面上看,似乎将遭遇虐待的事儿遗忘了,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心理状况最终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潜意识,有时候,他们在这种情绪或潜意识的影响下,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信任度会丧失。暴力发生后,尤其是对正处于上幼儿园期间的幼童,这段时间正好是他们对社会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一旦发生受虐事件,这些幼童就会丧失对社会或对家人的信任感。这个时期,是孩子们走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是当孩子们遭遇了伤害后,受虐的幼儿就会对社会或家庭产生怀疑,在人格上受到创伤,而这种早期的创伤是终身性的,很难消除,这种伤害会让孩子们排斥或怀疑整个社会,难以再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幼儿期和青春期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虐待的群体。这两个时期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孩子都处于“反抗期”,有不同程度自立发展的要求。这是孩子健康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两个过程。

    远离受虐环境

    重建安全感和信任感

    儿童心理专家说,受虐孩子心灵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这件事情会对孩子今后的一生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孩子会认为小孩子是不被尊重的,自己是不需要被尊重的。等到这些受虐的孩子们长大后,理所当然地认同这种行为。据统计,在那些张口就骂人的父母中,约1/3的人自己小时候就曾受到拒绝或虐待。暴力行为会代代相传,这是虐待儿童中一个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那么,一旦孩子遭受到伤害甚至虐待,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抚慰他们?儿童心理专家认为:

    首先,拒绝没有爱心的人教育照看孩子,对受虐的儿童进行隔离,远离受虐环境。家长和孩子周边的人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受到伤害后,他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危险可怕的,他的安全感完全被破坏,这时候他需要温暖和陪伴,需要重建安全感和信任感。

    其次,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当作没这回事。家长和老师要有一颗平和稳定的心,遇事不慌张,不用情绪说话处理事情,避免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虐待性事件。就像接受世界上千百万种的动植物一样,去接受我们千百万种不同性情表现的孩子,不用我们的要求去严格规范孩子,而是用我们的爱心去引导孩子懂得规范、遵守规范。

    第三,家长和老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帮助孩子逐步恢复正常,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心理支撑与呵护。例如邀请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到家里来玩,帮助孩子交几个热心朋友等;经常和孩子进行言语和肢体的交流,言语中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自我化解虐待事件。通过肢体接触拉进和孩子的关系,让他觉得你和他很亲密,可以依赖,你可以协助他化解不良事件和不良情形,让他没有被孤立感和无助感。

    第四,家长若不明白如何引导孩子,可以向心理专家、育儿专家取经求助,一旦孩子受虐后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求助于心理专家。

    同时,对于稍大的未成年人本身,也要注意防范:不轻易跟陌生人说话;单独行走时不走无人或人少处;不跟陌生人或非熟人到车里、家里或偏僻处;不吃陌生人或非熟人给的食品、饮料;不进入游戏厅、歌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遇到抢劫时要舍弃财物保健康;遇到拐卖、绑架或强迫卖淫时要巧妙寻求周围人帮助;遇到家庭暴力要找自己信任的人与父母沟通或严重时报案;遇到以大欺小等暴力侵害要积极告诉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遇到别人遭受暴力时,可见义智为而不盲目见义勇为。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受虐待儿童还缺乏一定的充足有效的救助机制。大家不妨多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果邻居、老师发现孩子遭到家庭暴力,可报警,让社区政府、警方出面协助及时干预。还可求助一些专业的、正规的防虐组织,为受虐儿童提供医疗、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学校、幼儿园也应在学生中开展防虐知识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