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药典故
编号:12485186
趣说花椒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9日 中国医药报
趣说花椒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美丽孝顺的女孩姓花名娇,为了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找药。她遇白胡子老者指点,历经老鹰才能飞过的悬崖绝壁、毒蛇才能穿过的荆棘丛林、狼群的嚎叫、饥饿和孤独……总之千难万险,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了一种香料,将其拌入菜中,救治了父亲。可是患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香料又被虎豹毁了,除非花娇自己立志不嫁,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善良的花娇真的化作了一株香料树,患病的人们得救了。人们把这棵树叫作花娇。时间久了,人们忘记了花娇,把娇写成了椒。之所以花椒的味道是麻的,那是因为漂亮的花娇修炼时,无情的岁月和风霜雨雪使她变成了麻子。

    花椒,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果仁叫“椒目”,果皮叫“椒红”,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两千年前,我国就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用来祭汜祖宗、送神迎神、驱邪辟疫。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带在农历新年时,民间有饮用椒酒的风俗。《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服之令人身轻能老。”《荆楚岁时记》亦载:“俗有岁滔用椒酒,椒花闻香,故采花以贡樽。”
, http://www.100md.com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固始候古堆一号墓中发掘出一个精制的铜盒,盒内盛有颗粒完好的花椒,据考古专家分析和推测,此墓约葬于春秋战国末期,墓中花椒作为香料或药物而被葬入墓坑。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把花椒列为下药,并说:“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引,众妖恶辟。”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古人已将花椒作为杀虫、防腐、防霉、防潮、防湿的药物,应用于尸体保护,以免尸体被毒虫所蛀、阴地湿气所腐。

    更有趣味的是,在封建社会中,花椒还成为皇帝妃子的专用品。据史书记载:汉成帝微服出访,在其姐姐家中遇到一位绝代佳人赵飞燕,赵轻盈善舞,婀娜多姿,成帝一见倾心,将其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后册封为皇后。赵飞燕一心想为成帝生个太子,但久久不孕,经御医诊断,系因风寒入里,宫冷不孕,故令在宫内用花椒涂满四壁,取其室温气正。《汉管仪载》载:“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此后,皇后之宫有椒宫、椒房之称。另有一说是取花椒多子之意,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兰迴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之说。
, 百拇医药
    花椒以其气香、味辛、麻辣,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不仅是辛辣味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必需的调味品,更是在川菜烹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花椒除东北以外,其他各地均有栽植,但以四川、陕西产者为佳。祖国医学认为,花椒属于辛温类药物,入脾、胃、肺、肾经,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开胃、健脾、杀虫、止泻、止痛、解鱼腥毒之功,常用于消化不良、胃脘冷痛、呕吐腹泻、健胃驱虫。而椒目味苦、辛,性寒,入脾、膀胱经,长于利气、引水、为治水肿胀漓、小便不利之要药,《金匮要略》中的“己椒苈黄丸”,就是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喘咳之症的。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花椒推崇备至,他说:“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阳、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面麻,其气温以热,察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瘸之症。”古人服食花椒,认为久服能头不白、轻身增年、通神去志、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以达到温肾壮阳、延年益寿的效用。

    民间将花椒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常与党参、干姜等配伍;治疗寒湿泄泻,可与苍术、陈皮、木香等配伍;治疗虫积腹痛或蛲蛔之症,常与乌梅同用,并可根据症候可相应配伍生姜、榧子等;挟热者可与黄连、黄柏等配伍;治疗皮肤湿疹瘙痒,可与地肤子、苦参、白矾等配伍煎水熏洗;如将花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还可治疗脘腹冷痛;用花椒水泡脚,有祛除脚气、温经散寒、安神助眠之功效。

    现代研究认为,花椒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花椒素、柠檬烯、磷、铁,以及皂素等,青花椒含挥发油,主要为菌香醚、香柠檬内脂、苯甲酸等。药理实验表明,花椒对多种致病菌,包括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米内氏痢疾杆菌,以及部分皮肤真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对局部有麻醉止痛作用。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证实,适量服食花椒,可促进动物各种内分泌腺的机能,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腺体发育,尤其是生殖腺机能,故适用于中老年人易出现的内分泌机能减退,直接或间接起到抗衰防老的效用,这些研究结论亦证明了古人关于花椒有“温肾壮阳功”的论述。, 百拇医药(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