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243
把劳动权还给孩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31日 健康时报
     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孩子和爸爸们第一次干农活、做家务的憨态,往往引来观众们的捧腹大笑。然而,大到赶猪、买菜,小到刷牙、穿衣,“萌宝”们面对劳动的“呆”与“慌”,还真不是简单笑笑就可过去的。不仅明星的掌上明珠,我们身边的宝贝们,又有多少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

    孩子劳动能力的逐渐退化,不单我们在担心。前不久,西班牙国会通过一项名为《青少年家务劳动法》的提案,虽然不属于强制性、惩戒性法律,但也在立法层面展现了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与紧迫。更重要的是,这一立法凸显出了“劳动首先是权利,其次才是义务”的价值理念,而这正是当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最欠缺的观念。

    有统计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诞生了2.18亿独生子女。有人可能觉得,过分的溺爱使他们远离劳动。其实也不尽然,为人父母习惯将最重要的企盼赋予子女,比如智力学习,以及最近兴起的情商培育。唯独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则被普遍轻视,一是认为并不重要,将来早晚能学会,二是觉得体力活低人一等,自己的孩子肯定是白领,用不上。

    这些粗浅的想法,令教育者唏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劳动本身,可健身心,避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其次,劳动才是谋生的手段。对于未成年人的劳动教育,其实是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从中得到身体的锻炼、智力的开发以及情绪的舒畅。往大了说,劳动教育是人类的自我解放。

    然而,一些父母精于拨拉小算盘,发现时间放在劳动上,不如放在外语、计算机、弹钢琴上来得实惠。以至于“五一”三天的劳动节假期,要么被用来上补习班,要么被用来走亲访友,要么就干脆用来睡大觉,以至于不少孩子误将“劳动节”理解为“学习”和“休息节”。

    不知劳动的本意,远离劳动的愉悦,孩子们也将与现实社会背向而驰。这是因为,劳动伟大、劳动者光荣的思想,不止影响孩子个体的技能施展,还会动摇到价值观的稳定判断。一些人走上社会之后,好逸恶劳,蔑视劳动者,甚至当众羞辱农民工,乃至走上“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都不能不说与劳动教育的缺失有莫大关系。正因如此,南开大学要求本科新生报道前,先去社区做一个暑假的义工,这亲身的劳动对自己的启发,比什么说教都来的实在、都根基牢靠。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的告诫犹在耳畔。纵然体脑分工是社会必然,教育的观念也不能由此割裂。教给孩子执笔行文,也教给他们拿起扫帚、提起篮子,父母的爱才会写下一个完整的“人”字。, http://www.100md.com( 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