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编号:12488612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 □ 冯鹏翔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王振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147期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一般认为,中国的专职医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虽然医生作为专门的职业出现相对较晚,然而人类至少在204万年前就已萌发并逐渐孕育抵御疾病、消除病痛的意识,因为“疾病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古老”。人类抵御疾病、保护自身的本能,特别是随着生产劳动及广泛的生活实践不断发展着的意识,推动着人自身的进化过程。“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历时既久,累代相传,深感生之不易,人类对自身和自身生命的关注以及对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或放松过。传统医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防病治病的实践中不断融铸再创、丰富完善,铺就了医生治病救人的道德轨迹,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仅就与医德修养关系较为密切的方面分述如下。

    民本思想传统与医德修养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最早的文献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早期国家对原始民主思想的保留和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历代思想家乃至统治者围绕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加以阐发,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必然会反映到医德思想中来,继而成为影响医德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古典中医学术体系开始形成,在当时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医德思想也随着医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民为邦本”的观念在医德思想中打下深刻烙印。《国语·晋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治)人,固医官也。”反映出古代医者志存高远、心系民间疾苦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西汉中期“独尊儒术”,一方面,儒家思想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以“仁”为纲的伦理思想以及“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思想作为古代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医德发展注入了活力。东汉问世的《伤寒杂病论》围绕“医乃仁术”的认识,对医学的性质及医德作了精辟论述,把古代医德思想推向了新阶段。

    李世民是对民本思想认识尤为深刻的封建统治者,其观点在《贞观政要》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孙思邈在初唐“贞观之治”期间开始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汲取当时的民本思想及其他思想成果,明确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重要论断,特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强调医生要以救人疾苦为己任,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刻地论述了医生的道德准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