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232
拒绝治疗的口子不能开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8日 健康时报
     日前,一则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发布的微信,遭到网友大量转发,并引起了社会热议。

    原来,一位母亲带着5岁大的女儿来看骨折,其在没有挂号、且诊室里还有其他患儿在就诊的情况下,急迫地要求医生先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并与劝说的医生发生争执,产生了肢体碰撞——由此,医方认为受到了侮辱,声明“我的科室将不再为该女子的孩子提供继续治疗,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满意的解决。”

    医者仁心,普济众生,到底有没有权利拒绝治疗?这是人们热议此事的焦点。从狭义的法定权利来看,当然有这个权利。因为当前法律只规定了“急危病患”与“突发事件”两种不得拒绝治疗的情形。骨折的小女孩,显然不属其中。被打医生的有声抗议,是对合法权益的坚守,更传递出了对关注、解决“医患之痒”的渴望。毕竟,不管何时、无论何地,殴打医者都不允许,都为文明社会所不齿,此乃常识。

    但是,公众的质疑声,又不仅限于法律层面。从广义来看,患者被救治的权利,超越在医生去施治的权利之上。哪怕罪大恶极,行将处死的犯人,是不是也有接受救治的权利?在战场上,对于刚刚朝着自己开枪、开炮的负伤敌人,军医同样需要摒除杂念,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生命的价值永远高于一切,打人的错是打人的错,救人的义务是救人的义务,一码归一码,这同样是常识,需要医患双方、争执各方冷静地接受。

    因此,在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当下,拒绝治疗的口子绝对不能开。这个看似不太“公正”的要求背后,还有一层潜台词:如果让拒绝成了常态,不少病患将会面临更少的选择,医患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网上支持拒绝治疗的观点中,有人摆出了上海不比其他地方,如深圳类似儿科医院仅有两家,小女孩还有别的求医问药的途径。但笔者采访了解到,上海不过有4家,北京只有儿童医院、首都儿研所等3家,都可以说“小巫见大巫”,捉襟见肘得很。

    看病机会越少,越容易情绪激动,倘若就此亮黄牌、亮红牌,甚至如一些网友所言建立黑名单,不啻为火上浇油,于事亦无补。打人者要批,被打者要同情、要帮助,但更要跳出这个简单的逻辑,抓一抓背后的真问题。就在这几天,笔者送孩子急诊,首都偌大一家三甲医院居然没有儿童吸痰管。事实上,正是因为投入不足、分配不当,医疗资源与体制深度错位,催生了医患纠纷的百孔千疮,催生了号贩子、医闹的肆意猖獗。

    马克思曾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纾解今天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不能单靠说理、劝架,根子上还得从改革下功夫,把医疗服务的总量与质量双双提上去。当挂号不加价,住院不求人,抱着骨折孩子不再被无奈请出去的时候,又有谁还乐意向白衣天使挥舞愤怒呢?, http://www.100md.com( 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