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教育学类社科类 > 正文
编号:12518426
《科学也疯狂》.(美)里吉斯.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科学也疯狂》((美)埃德·里吉斯)中译本,文字版[PDF]
《科学也疯狂》((美)埃德·里吉斯)中译本,文字版[PDF]
第1页
第124页
第102页

    参见附件(479KB,158页)。

    中文名: 科学也疯狂

    作者: (美)埃德·里吉斯

    译者: 张明德 刘青青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中译本,文字版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书号: 9787500102786

    发行时间: 1994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科学也疯狂 简介:

    科学也疯狂 :

    《科学也疯狂》你想到太空去旅行、定居吗?你听说过把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活着就冷冻起来,过若干年后用先进的医学洛愈,使其起死回生的事吗?

    《科学也疯狂》你想象过由计算机复制人的思维、情感,存入软盘后抛弃原有的肉身,成为可复制的智能机器人吗?也许你觉得以上种种是“奇谈怪论”、“耸人听闻”,但这正是美国科学界的一批崭新的科学命题,吸引大批科学精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即使被斥为“发疯”也无所顾惜!

    《科学也疯狂》本书中展现的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科学动态及研究方向,无非是想昭示,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真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科学需要高瞻远瞩和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今天这些貌似“疯狂”的科学有朝一日会成为造福于人类的现实呢!

    科学也疯狂 :

    科学也疯狂 目录:

    狂热

    1.特鲁克斯先生

    2.在太空安家

    3.摘头术

    4.毫微技术 无所不能

    5.后生物人

    6.人造生命大汇展

    7.开发宇宙的潜能

    8.向“不可能”挑战

    9.极乐世界

    献给威廉·帕特里克

    鸣 谢

    我谨在此时所有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鼎力相助的人士表示感谢,他们之中

    许多人十分友善地接受了反复的采访,并审阅了谈及他们本人的某章或多章

    的草槁。此外,我还感谢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为我提供真知灼见和

    材料来源的其他人士,他们是:马克·科利尔、道格·科利根、戴维·M. 埃

    文斯、杰拉尔德·范伯格、戴维·R. 福里斯特、马丁·加德纳、查尔斯·格

    里斯沃尔德、弗雷德·哈普古德、史蒂文·G. 克兰茨、艾伦·J .卢普、迈

    克尔·A.G. 米肖、罗杰·J .马瑟、罗伯特·诺兹克、杰姆·奥伯格、克里

    斯廷·彼得森、斯坦利·施米特,以及史蒂文·温伯格。

    我本人得益于我妻子帕米拉·里吉斯之处甚多,在本书的写作期间她给

    予了长期的支持并出谋划策,我们进行过多次有益的讨论,尤其应该指出的

    是,本书有一章的标题是由她拟定的。

    最后,我对本书的编辑比尔·帕特里克致以深切的谢意。是他最先帮助

    我考虑这个选题,并从头至尾都提供了忠告,而且他还(一如既往地)使我

    避免了许多明显的错误判断和失误。我对他在某些极其关键的时刻所给予的

    慷慨而耐心的指点感激不尽。“科学与人译丛”出版说明

    英国著名科学专栏作家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在其《理解现在——科学与

    现代人的灵魂》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1609 年,加利莱奥·伽利略使用一架望远镜观看月亮。这一时刻,对世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人们将它与耶稣的诞生相提并论。因为,就像

    在伯利恒,自这一时刻,人类生活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阿普尔亚德据此将科学划分为伽利略之前的科学,或称“智慧”,以及

    从 1609 年开始的现代科学。前一科学建立在推理基础上,后一科学建立在

    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经过如此划分,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竟然只有400 年

    的历史。

    但人类就在这400 年内经历了飞速发展。

    我们有了蒸汽机,有了轮船,有了电话、电报,有了飞机、火箭,有了

    电视、电脑、互联网络,我们还有重力场理论、元素周期表、量子力学、相

    对论乃至被称为“自然中最基本物体”的超弦。工业革命、农业革命、信息

    革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变化。

    人类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回顾这一切,人类完全有理由感

    到自豪。因为,人类就像上帝,也有自己的“创世纪”。人说,要有科学,就有了科学。科学是好的,它行之有效。然而,“创世纪”中写道“到第七

    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而人

    类的工却没有完毕,400 年后的今天仍然不能安息。

    就像有光必有影,人在发现、发明、创造、拥有上述一切的同时,还得

    到了原子弹、氢弹、核泄漏、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乃至伴随科学技

    术而来的种种风险。

    人类曾以为已找到了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他将乘着科学的飞船,摆脱一切束缚,重新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在科学爆炸的二十世纪,人类终于开始反思:

    科学行之有效,但它是否就是真理?

    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科学与人译丛》,陆续分辑推出。其中,有对

    信息崇拜的批判,有时生命起源的求索,有对技术所导致风险的分析,有对

    世界最新科学动态和研究方向的展望。数学家用对策论证明,完全的民主实

    际上并无可能;物理学家提出全新的超弦理论,试图统一描述所有的力、物

    质的所有基本粒子和时空,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成为“第三次物理学

    革命的重要标志”……《译丛》汇集了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天文

    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伦理学家……自本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在本世纪

    末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隔膜,对科学这一决定人类命运的工具的

    深刻思索。通过这套丛书,我们期望读者可以对科学的现状、科学的未来、科学的正面与负面效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掌握科

    学、利用科学。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年2 月科学也疯狂狂 热

    当索尔·肯特准备让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的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人

    体冷冻置放小组用手术把他母亲多拉·肯特的脑袋取下的时候,索尔的愿望

    是使她最终能够恢复生命和健康,甚至青春,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竟会

    以受到因谋杀罪而进行的调查而告终。

    谋杀!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荒唐可笑了——事实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会

    出现这样的结局。毕竟,作为生命两大标准特征的呼吸和心跳在几分钟之前

    就已经停止了,因此,从法律上说,83 岁的多拉·肯特实际上已经死亡了。

    手术小组的想法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多年后能够从多拉·肯特原有的细胞

    中为她无性繁殖出一个强健的新身体,然后把她原来的大脑放在新的肌体

    里。这样,她的大脑就能够重新复活,病人就能够恢复生命,就好像从沉睡

    中醒来一样。用人体冷冻学的行话来说,一旦“复活”以后,多拉·肯特将

    进入她的“第二次生命周期”(这也是行话),重新幸福地度过漫漫人生。

    也许她能再活很长时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长生不死。

    每一个在场的人都知道,至少可以这样讲,多拉·肯特的复活可能是一

    件遥远的事。从 1987 年她死后直到在未来某个时刻复活之前,多拉·肯特

    的头将在零下 186 ℃的温度下冷冻在一个盛有液化氮的容器中。冷冻学专家

    们不能肯定,一旦解冻时刻到来,她就会奇迹般地复活。冷冻置放显然是一

    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没有人希望被冻起来,”索尔·肯特曾经这样说, “对

    一个人来说,被冷冻起来是件可怕的事。比它还可怕的是死时没有被冷冻。”

    但是,他们并没有指望靠火星人使多拉复活。他们的希望是建立在正常

    的、普通的科学进程之上的,就是那些已经带来众多几年前还破认为是“不

    可能”的巨大成就(如登月,心脏移植,基因拼接和其他现代奇迹)的普通

    的、传统的、日常的科学与技术。在 20 世纪行将结束的现在,人们毋需使

    自己的想象力产生特别巨大的飞跃就能够想象得出,在将来的某一天,把人

    的大脑解冻并植入一个新的肌体,然后使它产生自觉的意识并恢复正常的功

    能,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人体冷冻置放小组的成员们对完成这一艰苦工

    作所需要的精确科学已经有了一些很具体的想法。这一学科被称作“毫微技

    术”,它的理论已经初具雏形。

    毫微技术是在 1970 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名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

    的研究生发明的。德雷克斯勒认为,他的发明一经完善(目前仍处于设想阶

    段),就能够使人完全控制物质的结构,即在原子水平上对物质实行直接控

    制。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实行控制。这一任务将由众

    多的机器人来完成,每个机器人的体积只相当于一个分子大小。

    把足够多的微型机器人聚集到一起,就将无所不能。例如,它们能够把

    普通碳(例如炭)的分子取出,然后按照金刚石晶体的结构把它门重新排列;

    能够把无生命的原材料变成富于生命的有机体,即从头创造新的生命;能够

    逐个地修复损坏了的生物细胞。实际上,当德雷克斯勒 1976 年首次设想出

    这种微型机器人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一个用途是把它们用于治疗冻伤,即

    派遣一批机器人沿着血管找到生病的细胞,找出症结的所在并进行必要的处

    理。

    这一切甚至对德雷克斯勒本人也显得不可思议,但是,他不断地提醒自

    己说,这些正是生物细胞每日每时有规律地做的事:它们自动维持着自身的新陈代谢,修复自己并互相修复,还能产生新的细胞——更为重要的是,这

    些都是靠它们自身在没有任何智力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既然没有任

    何“大脑”的白血球细胞能够产生吃掉和摧毁血流中对它们具有威胁的细菌

    的能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79KB,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