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信息 > 正文
编号:12494312
大品种 大中药 大产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191期
大品种 大中药 大产业
业内观点
业内观点
业内观点
业内观点

     大品种 大中药 大产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成立,部分成员领取聘书。本报记者 巨 锋摄

    “这是一个高级、豪华的团队!”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在10月25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如是评价。来自国内外中药及相关领域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加盟中药产品开发培育大平台,令近年来奔忙于中药“田头、床头”两端的他备感振奋。

    发展中药产业,企业是基础,产品是核心,质量安全是关键。在当天举办的第一届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聚焦中药创新产品开发、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培育、中草药在大健康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等话题,交流分享新理念、新策略、新模式,畅议大品种、大中药、大产业。

    品种二次开发势成潮流

    近年来,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中药工业持续呈现上涨势头,目前已占到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在内的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资料显示,去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是全部十二个工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唯一总体超过20%的行业,而多个医药产业报告则预测中药工业复合增长率今后若干年仍将保持在20%以上。其中,中药大品种表现尤为突出,在心脑血管、肿瘤、泌尿等多个治疗领域,一些中药大品种的市场销量均超过一般化学药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270多个过亿的中药大品种销售总额已经占据中药市场的50%。

    中药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市场规模为60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激增。加快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与培育,是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路径,对大品种的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具有周期短、风险低等特点,不受审批限制,开发过程也不影响原有品种的销售,不触及药企过多的现实利益;且随着“以药补医”模式的逐步瓦解,医药价格将被进一步理顺。罗国安认为,随着“市场倒逼”机制的形成,药企开展二次开发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势必会成为潮流。

    当前,针对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开展较成熟的研究集中于作用机理、物质基础、提高质量、清晰临床定位、扩展适应症等方面,相对薄弱的环节则体现在中药二次开发安全性系统评价方面。“加强二次开发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机制”。

    谈及二次开发战略,罗国安表示,首先要确定某一品种,树立“做好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然后,通过临床优势分析、制药过程分析和药品风险分析,明确临床定位、药效物质、药效机制、主要成分体内过程,达到中药制药工艺品质、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药品质量标准、药品生产管理效力、临床美誉度、药品质量风险管控能力以及药品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七个提升”,最终大幅度提升该品种科技含量和药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网络时代,产品开发培育呈现新特点。创新模式由工业时代的技术驱动转向应用驱动,消费者成为真正的中心,对消费者体验进行深度挖掘、“微创新”,以结果为导向,渐成创新关键。罗国安强调,中药大品种开发应结合技术驱动和应用驱动,更加关切“医生、患者”两者体验。

    培育中药大品种是方向,而大品种质量控制是重点。“当前,中药质量标准有待提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指出,我国中药标准存在“标准普遍偏低、不同企业同一产品质量差异大、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以及国家药典品种覆盖面小”等问题。

    “建立大品种严格质控标准应列为国家任务。”果德安认为,应以“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推动一批重点产品的标准化”为目标,实施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计划。他建议,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常用中药材的基因库、标准实物库、化学成分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第三方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做好重点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种植与产地规范加工、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产业链;开展中药溯源检定和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质量提升和标准统一的重点产品示范,建立系统、规范、严格的质量体系,提高中药行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国家还应出台配套政策,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并在现代科学水平上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回归中药作为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有效、质量均一。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萧伟表示,中药质量标准的必要条件是,体现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产品的有效性,确保产品的均一、稳定;简单、实用、可行。因此,应加强研究,建立完善基于药物属性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中药注射液产品是中药大品种的最高代表。神威集团副总裁陈钟介绍,目前我国已有1299个中药注射液批准文号,产品种类超过140种,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他建议构建中药注射剂原料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包括多维多息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成分定量的中药注射剂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新技术平台,构建中医药物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

    院内制剂创新亟待深化

    “中药新药多来源于临床,医院是中药新品的主要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表示,院内制剂是中医药转化的主要形式。“院内制剂处方来源于临床筛选,经过反复验证,新药研发风险低,成功率高”。

    院内制剂有待于企业与医院开展科技合作研发成中药新药。院内制剂组成方药味较多,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比较简单,剂型较少,应用范围较小,药效学和机理研究不够,因此,通过院企合作,可筛选优势病种,按照新药技术进行研发设计,并经大样本临床试验取得安全有效的可靠证据。

    刘建勋说,医院不仅可承担企业新药研发部分工作,同时,也是产品上市后疗效再评价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场所,“当前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机制,仍然是以医院、医生为报告主体”。医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对于提高新药的临床研究效率,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同仁堂拥有儿科用药品种近百个,均出自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成方和临床应用验方。北京同仁堂研究院解素花研究员说,“同仁堂儿科用药品种、数目虽全,剂型虽多,但仍无法满足儿科临床需求”,她认为,其中有剂型、规格不适宜,用法用量不规范,口感不良,适宜品种少、临床应用率不高,临床试验数据缺乏,说明书信息不完善等诸般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儿童用药共性的问题。

    对此,她建议,应采用现代中药研发的技术手段,进行剂型改进、口感调整、质量控制等;开展广泛的临床和药效、毒理研究,建立健全科学数据体系,加强学术宣传;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挖掘新品种。

    目前北京同仁堂研究院正着手开展针对性工作,比如,调节口感,通过加入矫味剂或采用掩味技术等方法使药品的味道更适合儿科用药的需求;优化剂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考察剂型与药物属性、配伍、有效性、安全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一致性;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健全有效成分及毒性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明确有效成分的含量及有毒物质的限度;通过现代科研手段,结合功效、定位,阐述临床疗效的作用特点和机制,科学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总结中医儿科临床用药经验,加大新药和医院制剂的研发力度。

    大中药健康产业蓄势待发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把全球范围内保健需求强势成长所带来的财富流动称为"财富第五波"。

    浙江尖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於洪建介绍,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过百元,保健品年市场总额达1300多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安利、雅芳、康宝莱等400多家国外保健食品进入中国市场。安利2010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其中保健食品的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据统计,每100个购买保健食品的中国人中,大约有15个人购买国外品牌保健品。

    未来保健产品市场将进一步细化,分为亚健康者、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年轻人孝敬父母者、老年人、送礼者、其他需要保健的人群六个子板块。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低温技术、组织化和重组技术的高新技术生产保健品成为发展方向。

    中草药健康食品具有独特优势。植根"治未病"理念,跟踪国际潮流,应用现代科技,当可引领健康(保健)食品新潮流。於洪建分析称,中草药健康食品至今已发展至第五代。第一代多为人参、鹿茸、冬虫夏草、蛤蚧、海马、蛤士蟆等,以原形存在为主,或经简单加工炮制;第二代主要以各类营养强化食品为主,代表品牌有太阳神口服液、中华鳖精等;第三代是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具有促进某项生理机能的作用,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生产上市的保健食品,此类产品的代表有三株口服液、延生护宝液;第四代明确了产品中的功能因子(或称为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其保健功能的机理也基本得以阐明,如汤臣倍健、脑白金、葡萄籽胶囊、深海鱼油胶囊等;第五代可定义为在食品药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与食品加工制造技术生产的功效成分明确,质量稳定,功效可靠,顺应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类健康食品。

    第五代中草药健康食品改变前几代产品尤其是第四代产品常以片剂、胶囊等药品常见形态作为健康食品形态的现状,将健康成分蕴含在人们常用的普通食品如糖果、饮料、茶、咖啡、牛奶等形态中,同时充分根据人的喜好、使用习惯,来设计口味、视觉、包装。

    於洪建认为,开发第五代中草药健康食品,应严格筛选原料,科学合理搭配;应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具有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体系;须具备优良的外观及口感;产品的安全性及功效性须经独立科学的体系验证。

    大市场产生大企业,大企业才能创造大品牌。近年来,广药集团以"王老吉"品牌为切入点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了向包括保健品、食品、药酒、药妆等在内的多个领域扩展,2015年的目标是实现"大健康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资产总额262亿元,销售额240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其大健康品牌"国台"2014年品牌价值已达48.72亿元。云南白药从一家传统中药企业向中草药个人护理产品提供商转变,市场空间也由白药的几十亿元扩大为专业药妆市场的近1000亿元。2013年报显示,云南白药牙膏、气雾剂、白药膏的销售收入均过10亿,而云南白药胶囊、创口贴、气雾剂、金口健牙膏、宫血宁胶囊、白药酊、血塞通注射液等7个产品销售收入均已过1亿元。

    益倍建生物(天津)总经理李赫宇认为,传统中药企业应乘势扩展中草药的应用开发,通过产品创新,重塑消费模式,完全可以实现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推动中药产业实现突破式增长,突破企业成长的"天花板"。

    (任壮 巨锋 黄心)

    

    业内观点

    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我国中药产业虽发展迅速,在创新能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时至今日,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进展缓慢,虽然已有企业在美国FDA批准下正在开展临床研究,但是迄今我国尚未有一例治疗性药品正式通过批准;英国今年起已在全境内禁售中成药;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仍未取得明显改观。同时,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仍需提高,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中成药产业中优质高效的名优产品不足。某些产品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安全问题引起关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亟待开展。为了解决这些“内忧外患”,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力量,通过中医药科技创新,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业内观点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

    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还说,“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建议专委会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各个环节衔接,办出产学研联盟的特色。要敢于解放思想,既要立足现实市场需求,又要具有前瞻性;既要传承发展好传统中医药理论,又要勇于创新,充分吸收国内外多学科的先进文明成果,在中药新产品开发及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培育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我国中药名优大品种培育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构建,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业内观点

    任德权(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中药企业的核心在品种,目前上市中药品种中经方中药很多,需要再开发再培育。要研究企业现有品种的二次开发,根据上市后临床上的特点,从产品原料开始,包括配伍组方、质量标准到临床用药,进行系统的开发。尤其要突出原料的研究开发和上市后再评价两个重点,也就是“田头”和“床头”。就原料开发来说,国外企业早有成熟经验,比如一家公司提取甘草做香烟调香剂,采购多地甘草,针对不同香味要求,混搭各地甘草原料,还有一家公司也是采购各地银杏进行混搭。这些混搭原料可做到指纹图谱一致稳定,形成了质量标准。那么,中药品种比如板蓝根,是否可以把不同产区的板蓝根原料用在一起,与临床相结合,看哪种指纹图谱更好?就上市后再评价来说,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研究,临床试验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应通过开展差异性比较研究,在可靠证据基础上进行学术推广。

    

    业内观点

    房书亭(中国中药协会会长):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对中药产业发展来说,这将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中药企业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将作为产业发展责任主体,更好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中药产业发展任务可归纳为“六字”任务,即“产品开发培育”,其内涵绝非炒做概念那么简单,将一个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再开发,在应用中开发培育,加强中药产品的三期、四期临床研究,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专委会要围绕“六字”任务下工夫,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多做调查研究,抓好重点企业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占领学术制高点,取得发言权。同时,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联系,为中药产业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营造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关链接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10月25日在北京宣告成立。该专委会汇聚了中药及相关领域的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业内外专家,将聚焦中药产品开发培育,搭建开放、共享、融合的大平台。

    该专委会将引进国际新药开发评价最新技术要求,探讨中药创新产品开发、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培育的研究技术和评价方法,推动我国中药名优大产品培育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构建;积极探讨中草药在大健康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中草药日化品、化妆品、食品等健康产品产业化;整合各方资源,突出"先进性、前瞻性、引领性",在政策导向、行业动向、创新战略和研产技术等方面提供学术交流、专家咨询等服务,切实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

    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果德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等任副主任委员。北京天科仁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丽娟任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永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翁维良等担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