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音视频 > 专栏 > 李辛 > 正文
编号:13257657
李辛医生:古典本草入门0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24日 东源文际医疗
     学习方法

    我们后面学到药的时候,会尝这些药。

    我希望我们有共同学习的心态。我不敢说我讲的这些东西肯定是对的。我自己原来学习的时候,各家都看过,有时候这一家和那一家对于同一个病的看法和治法,完全就是反着的。但他们都对。

    清代有两个名医:一个是叶天士。还有一个叫薛雪。据说叶天士书斋的名字叫踏雪斋,薛雪书斋的名字叫扫叶山庄。这两位到我们现在来看,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医生。

    所以说中药、中医其实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要找到自己的活答案。有一年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我们中医或者传统文化喜欢讲太极,因为太极无形无相,它的阴阳一直在变。当我看到某个点再指点你看的时候,其实已经变到别处去了。而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我永远也看不到。

    所以,我希望告诉你们入门的一个途径。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看到它,形成自己的东西。古代学医都是这么学的,你学到最后,学成的是你自己内心的一套活泼泼的东西。即使你拜了哪位名师,也是把老师的东西继承、吸收到你的内心。

    我的老师宋祚民先生是孔伯华先生的学生,他从小家里穷,有一次腿受伤,被庸医误治,之后发愿学医。孔老师对他很好,让他待在家里学习,他天天跟着老师抄方子,生活在一起。他感觉最后学到的不是某个方子,而是学到老师的心怎么来体会这些药,体会这个人、这个病。这是言传身教的意思。

    后来我和宋老学习的时候发现,我对这个药和对这个病的体会跟老师也有不完全一样的。有一段时间就很担心,我怎么和老师的体会不一样?到后来才慢慢知道,其实没关系。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原点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体会。

    我见过的好医生,都是有他自己的体会。而且只有有了自己的体会,你才可能不断地前进。

    北京过去的名医之一,名字我就不讲了,他的女儿有一次跟我们几个人讲,他父亲当年给毛主席看病,也给周恩来看病,特别特别有名。她说我父亲临死前跟我们偷偷讲,他说我做了一辈子中医,那么有名,但是这个病人怎么好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病人为什么不好,我也不知道。也就是说他实际上还没有找到他自己的这个东西。这是学中医最难的部分,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我们这个课讲的主要是药性,它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开阖、厚薄。大家可能会去看这些书,或者看现在流行的观点,或者有人会跟你交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用”,其实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同样一个药,在《神农本草经》的时代可能只有五、六种用处,到了唐代--《唐本草》,朝廷一收集就聚起来了,那可能就多了四种。到了宋代,又多了几种。最后到了《本草纲目》,你随便翻开一味药,它的用处可多了。

    这就是我们原来讲过的一个道理,比如你是学会计的,他是学中医的,如果就此认为,这个人只能去做财务,那个人只会看病,这个叫用。实际上这个做会计的也可能可以去打仗,可以去炒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看你把他放在什么环境,跟什么人配合。但不管发挥的功用是什么,其源头在这个人的性格,精神的特质。所以要体会这个药性,它是关键。

    还有,你看到的书或者教材上很多的用,有时候不一定对,或者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或者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用。我们在讲药的时候,我会讲我用过的,觉得有把握的,给大家做参考。有心学习下去的,是要自己来用、来体会这些药。

    我希望每个同学每星期写一篇笔记,哪怕你就写几句话,把你听课的重点记一下,给自己安排一个作业,给你自己拎一拎重点,然后交给我们这里。我们还需要一个班长,等会儿大家商量一下。班长的责任是收作业,还有了解大家的想法。大家有问题,可以写在笔记里,也可以告诉班长,也可以当时就问,都可以。

    我希望每个月至少有一次讨论,我们回家要看书、要体会,然后带着问题来讨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

    历代诸家本草

    接下来讲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说学习一个东西要找到它的源头。

    我找到了《本草纲目》里面的一小段内容——《历代诸家本草》。李时珍他写的《本草纲目》其实是把历代所有的东西都汇总在一起了。他在一个一个的讲药之前,有一个总论,总论里面分成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历代诸家本草》。把历代有关这些草药的书都说了一遍,有他写的,还有摘别人的。这段话,是古代人对于草药的一个基本认识。

    原文: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性味,合世人疾病所宜。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生而知之的智慧,所以他能够辨品物性味,不是现在的分类学,现在分类学可能简单一点。这个是木本,那个是草本,这个是什么门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排下去就行了,这个只需要用逻辑就可以。古人是判断它内在的那个东西。

    “合世人疾病所宜”。这是最早的时候古人选药治病的状态。“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后世也跟着这样的思路研究下去。“又增其品焉。”所以草药的古代分类是这么来的。最开始由很有智慧的人,他体会到每个东西之间相互的作用,交互作用,感应。然后配合当时的人,他们的体质和疾病,后世的人呢,是根据这个方式传承下来。我们学习本草也是根据这个方式,这个学习古人智慧的一个原则。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 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并珍惜生命,阴阳生生不息化育万物。含灵就是一切的生命,狭义是指有智慧的人。依靠天地的养育维持着生命的延续。

    “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上古时期,人们或者居住在洞穴里,或者搭树居住,性格淳樸,恬淡虛無,少欲少求。

    “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后来呢,人们学会做青銅器、木器等等,追逐欲望的手段越来越多。它讲的是人开始有了各种想法,改变自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心越来越大。

    原文:

    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qiān)寒燠(yù)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shěng);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

    几缠肤腠(còu),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kū)麝剸(tuán)犀,驱泄邪恶;飞丹练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móu)造化,恩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人有逐欲之道,所以“五味或爽”。吃东西有偏好,比如对于甜的、辣的太过偏好,不知节制。还有容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燠”就是热的意思,对于寒热不懂得适当防护,就容易得这种寒热偏性的病。

    我们人得病就是偏了,而草木它感受天地的气,它也有偏性,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偏性来改变我们人体的那样一个偏性。

    “中外交侵”有外因有内因,外因是六淫,内因是七情伤害人的精神。“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所以邪气伤害人的身体和精神,身体和精神各自要抗邪。再加上饮食不知节制,对肠胃造成伤害。眚就是疾病的意思。

    “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风湿趁着体虚,侵入身体,造成手臂腿脚的疾病。

    “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一开始只是侵入表面皮肤和肌肉的空隙,但不知道去治疗,慢慢就病入膏肓,然后就会死亡。

    “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神农尝百草,开始辨别草木矿石的功效。黄帝和岐伯等众医官详尽地研究各种诊治的方法。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就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再到后来那些好的医生,草木的药性就被人开始认识,知道怎么用它了。鬼神之类的邪气也隐藏不住。

    “刳(kū)麝剸(tuán)犀,驱泄邪恶;飞丹练石,引纳清和。”医生们开始利用麝香、犀角这些药物来驱泄邪恶。麝香和犀角在古代不光是作用在物质层面的,它是可以避邪气的,这两个东西很厉害,尤其是犀角,非常厉害。“飞丹练石,引纳清和”讲的是道家的养生术和炼丹术,还有呼吸吐纳等养生功法。

    “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财成。”讲的就是前面的这些作用和功德了。

    “日用不知,于今是赖”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一直到现在仍然在用这些古代圣贤传习下来的医疗技术。

    原文: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chuǎn)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miù)。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zhēn);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chuǎn)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这是另外一段。这里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药性的变化。动物和植物,它的生长形态因为产地等不同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品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它的药性不一样。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药物受气候影响药性会不一样。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原来长在野地里的现在大批量种植,东西看起来没有变,但效果会差很多。还有就是地道药材原来的产地不足以供给,移种到别处,效力就下降了。

    我们现在那个蔬菜,基本都是大棚菜,它其实没有种在室外、接受自然温差和阳光的那种力量。长在露天地里的青菜,气应该是比较清晰、有力量的,味道清晰鲜美。长在温室里的菜,看起来还是青菜,但已经没有正常蔬菜的力量了。

    我们读书的时候,老中医前辈跟我讲他们的经验,他们到一个地方去出诊,第一件事先去看药房,把每个药看一遍,有的要尝一尝,还跟药房主任聊一聊天,了解一下。为什么?你去看中国,一千个药房,一千个不一样。他告诉我,我在这个地方开柴胡十克,换了一个地方可能就得开二十克,因为品种、产地、药效不一样。

    所以中医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里。第一,医药分离的制度,导致了新生代的医生懂医不懂药,药师呢,懂药不懂医。在张仲景时代,是医生自己采药,自己做药,现在这么做是违法的。

    我们见到西藏的藏医,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藏医,他们还是这样做的。但你要到青海,那个最大的寺庙--塔尔寺,那里藏医可能也不懂自己采药做药了,都统购统销了。

    “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你采药的时间不对,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时间不对,药效也会有差异。

    这里面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原来碰到一个老师,她原来是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西医大夫,后来到美国她学中医,一位大师在她家住了好多年,教她打坐练功,然后她自己就慢慢体会到很多东西,包括五运六气,有时候高兴就打电话给我,跟我聊半个小时,我就听,讲的都是知识。

    她有一次说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她说,孩子受孕的时间很有讲究。孩子如果是十月份或者十一月份生的,那他在妈妈肚子里受孕应该是在一月份和二月份左右。胎儿没有经过冬天,只得到了一个冬天的尾巴,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容易肾虚,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冬藏的那个气!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古代这个药叫这个名字,现在叫这个名字的不一定是这种药。那药都对不上,它的寒温性味就更不对了。比如,我们《神农本草经》里面有很多药是现在不知道的,现在有一本《神农本草经校注》,它里边有很多药的名字也这么叫,但它没有说这个药在现代叫什么,我估计写书的人也不知道。所以我和崔老师老在想,要把它们找出来。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这些东西你都不清楚,就敢给人用。你用在老百姓身上,这个已经是够大的欺骗了。“施之君父,逆莫大焉”再用在你的父母,你的君主身上,罪过就更大了。

    这段是《唐本草》的,《唐本草》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一个药典早了八百多年。是唐代叫苏恭(原名苏敬,约599-674,宋人,今湖北省境,后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家讳,被改名苏恭),他受皇帝的命令,把所有的本草汇集起来,我们今天读得就是《唐本草》的序。

    为什么会有这个本草?因为中药啊,该这个节令采的不采,名字也乱了,所以皇上有好生之德,开太平盛世,让专人来把这个东西整理起来。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于是,跟从远古圣人的规范,对下也多方采集众多医家的建议。把告示贴出去,向天下人征集各种草药的样品。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zhēn);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羽就是飞的鸟类,毛就是野兽类,鳞就是水生鱼类,介就是甲壳两栖类。不管这些药有多远,都会送过来。药用的植物的各种使用部位,只要有名称的,都把它汇集起来。这段其实讲的就是说这本《唐本草》是怎么来的。

    最开始是这样的,后来历代又有所增加。《唐本草》是第一本药物汇集,宋代也有很多本草。这样一代一代到了现在。现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主 讲 人:李辛老师

    文字整理:天机锁 若心 半弯月 小麦 嘻嘻田 张小满 子轩 蓝色天空 了了 文清 lym210 小鱼儿 墨者 淡乌梅

    相关阅读,请关注李辛医生的个人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2634895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