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学习教材
编号:12515886
实用呼吸病学.pdf
http://www.100md.com
第76页
第177页
第1页

    参见附件(19848kb)。

    第 1 页

    呼吸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解剖)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功 呼吸系统( 能的器官,由呼

    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

    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的壁内有骨或软骨支持以保证气流的

    畅通。肺主要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气体进入肺泡内,在此

    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进入毛

    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供给各器官氧化过程的所需,各器

    官组织产生的代谢产物,如 再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肺,然后经呼吸道被呼出体外。

    一、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同时也是嗅觉器

    官,还具有辅助发音的功能。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一) 外鼻

    外鼻是面部中央隆起的器官,呈倒置的椎体,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构

    成。上端较窄,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背;

    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在平静呼吸时,鼻翼无明显的活动,而当呼吸困难

    时可出现鼻翼扇动。鼻翼外侧至口角外侧的凹陷部分称为鼻唇沟,外鼻下面由鼻翼和鼻

    中隔共同围成 个椭圆形孔道为鼻孔,是气体进出体内的门户。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

    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

    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外鼻的骨骼是外鼻的支架,决定了外

    鼻的形状,由骨和软骨组成。外鼻的骨性部分由一对鼻骨、上颌骨额突及额骨鼻部组

    第一章第 2 页

    成,鼻软骨包括鼻中隔软骨、左右鼻侧软骨、左右鼻翼大软骨、左右鼻翼小软骨、鼻副

    软骨及犁鼻软骨,主要位于鼻的下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

    (二) 鼻腔

    鼻腔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覆盖黏膜和皮肤。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

    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往咽腔。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

    个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覆以皮肤,生有鼻毛,富有皮

    脂腺和汗腺,有滞留及滤过吸入尘埃的作用。鼻前庭内侧壁为鼻中隔的前下部,外侧壁

    为鼻翼,前壁为鼻尖,后下壁为上颌骨。鼻前庭上方有一弧形隆起称为鼻阈,作为与固

    有鼻腔的分界。鼻前庭内壁的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缺乏皮下组织,所以发生疖肿

    时,可导致剧烈疼痛。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

    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黏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较狭窄,与

    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由

    硬腭构成,在前方近鼻中隔处,左右各有一牙管开口,腭大动脉终支、静脉及腭前神经

    由此通过。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鼻中隔软骨及膜部共同构成,鼻中隔是鼻

    腔的隔障,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

    丛,约 的鼻出血发生于此,临床上叫易出血区。外侧壁由鼻骨、上颌骨、泪骨、筛骨、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组成,上有三个突出的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

    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

    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

    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圆枕形隆起叫筛泡。在中、上鼻道

    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固有鼻腔黏膜按其结构及功能特点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黏膜覆于上鼻甲以上

    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呼吸部

    黏膜为粉红色,黏膜与骨膜紧密相连,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上皮覆有纤毛,可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及异物,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三) 鼻旁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覆以黏膜构成,共有 对,左右对称,称为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鼻旁窦黏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黏膜相连,鼻腔感染可引起鼻旁窦炎

    症。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较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

    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

    侧壁,邻近中、下鼻道,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

    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

    内积脓。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后方的内外两层骨板之间 左 前 右各一,形似三棱锥体第 3 页

    壁骨质较厚,后壁及底壁较薄,额窦口位于窦底,借鼻额管或直接开口于半月裂孔前

    端。

    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与两眶之间的迷路内,呈海绵状小房样结构,每侧

    个,形态极不规则,依窦口的部位将筛窦分为前小房、中小房及后小房,分别开口于中

    鼻道和上鼻道。筛窦与眶部之间仅隔薄弱的筛骨眶板,因此筛窦感染极易蔓延至眶部。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常被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开口于同侧蝶筛隐窝。蝶窦通

    常可分为 个壁,前壁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及筛窦后壁,后壁临颅后窝的脑桥和基底动

    脉,上壁为颅底颅中窝的一部分,上有蝶鞍,与垂体、视交叉及视神经管相邻,下壁是

    鼻后孔及鼻咽部的顶,内侧壁为骨性蝶窦中隔,外侧壁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眼动脉及

    对脑神经相邻。

    二、喉

    喉( )是呼吸道,也是发声器官,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 颈椎体范围。

    上方以韧带和肌肉系于舌骨,借喉口通往咽的喉部,下方借胸骨甲状肌系于胸骨并续于

    气管,故吞咽时喉可向上移动。上界为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前面覆以皮

    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后方与咽紧密相连,其后壁即喉咽腔前壁。两侧有颈部血

    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由于发声机能的分化,喉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以软骨支架为基础,覆以肌肉,内

    面衬以黏膜构成的。软骨支架围成喉腔,向上经喉口与咽相通,向下与气管内腔相续。

    喉腔的中部,有上、下二对自外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下面的一对叫声襞(声带),两侧声襞之间的窄隙叫声门裂,当两侧声襞并拢,由于气流冲击引起声襞振动而发声。

    喉的各壁主要由喉软骨及喉肌构成,喉软骨通过关节、韧带及纤维膜连接,组成喉

    的支架,具有防止喉塌陷,使气流顺利通过的作用。

    (一) 喉软骨

    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及楔状

    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杓状软骨的大部分是透明软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中央

    部、杓状软骨声带突是弹性软骨,其余为纤维软骨。软骨表面覆有软骨膜。

    甲状软骨:形似盾牌,位于环状软骨与会厌软骨之间,构成喉前壁和侧壁的大

    部分,分为左右板,其前缘愈合构成前角,成年男性特别突出,称为喉结。甲状软骨有

    茎突咽肌、咽腭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咽下缩肌、声带肌等附着,并有甲状会

    厌韧带、声韧带等协助甲状软骨的固定。

    环状软骨:是喉部惟一完整的环形软骨,对支撑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起重

    要的作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厚而坚固,由环状软骨板及环状软骨弓构成,环状软骨

    板位于后方,构成喉后壁的大部分,软骨前部为环状软骨弓,是手术时的重要体表标

    志,有助于计数气管环。环状软骨下缘几乎水平,借环气管韧带与第一气管环相连,软

    骨下缘可以作为咽与食管、喉与气管的分界标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48KB,7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