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更多资料下载 > 正文
编号:12544388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4日
第1页
第131页
第149页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文字版[PDF]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文字版[PDF]

    参见附件(1560KB,235页)。

    中文名: 问中医几度秋凉

    作者: 艾宁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书号: 9787802315617

    发行时间: 2009年0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是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继刘力红《思考中医》之后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

    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中医几度秋凉

    艾宁 著

    母亲是个中医

    母亲是个中医。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像一场考试。估计全世界只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说是病人

    来求助于医生,却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

    权威的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

    中医的诊室从来都是病人团团围坐在医生周围。医生给一人诊脉,大家全看着。于

    是,这考官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全屋的病人,每个人的病都成为大家的趣味考题。

    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

    像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出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 “好脉条,好脉条

    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这时,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千百年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检测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则。

    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西医的看家本领是拿出病来,拿不出来病,让人看不到,那么西医也就没有存在的

    理由了。

    于是,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

    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比如我听母亲说病人出汗,应明白出汗有很

    多种,母亲会明确指出病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什么样的汗。于是我明白了

    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

    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

    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西医要给病人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从人体上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或者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找到病——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具体的病。这决定了西医向精微方向发展,因为这是西医的立身之本。

    母亲说病说得准,不仅通过诊脉说出患者有什么病,还能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

    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

    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现制药就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

    年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红,另一

    个脸蛋却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是半边脸红?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

    她开的方子中一味名为“葛根”的中药说,这味药就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碾压、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付药。她说,流行病一旦暴发,一部

    分人会找中医用中药,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

    脸青白、虚弱、厌食、啼哭不止……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治,这付药就

    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配制第二付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

    呼哧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品。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

    又加紧赶制第二批药。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

    第二批药发放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秋天,母亲也是备好药等病人来。当有病人问起病因时,母亲说: “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

    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了窗户……”

    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

    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母亲有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着几十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好的药,瓶底贴着标签,写着“温胃散”、 “护心丹”等药名。那时我以为这些药名是全国一个叫法,可后来在中

    成药中我并没有见到这些药,才知道是母亲自己的组方。

    有时母亲不在家,来了熟人喊胃疼,我要是认为这病是从寒凉上来的,也敢包上两

    包“温胃散”给人吃。但母亲有时会把两瓶中的药兑配到一起给病人吃,还可以搭配着

    早晚服用不同的药,这我就不行了。

    如今的中医也很少像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

    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

    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我之所以回忆有关母亲治病的事并不纯粹是忆旧,任何历史上的今天都是今天的历

    史,历史具有今天的意义,而时间是历史底片的显影剂,母亲当年备受家人责难的、连

    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好多做法,到今天才显现出意义。我之所以用叙述的方式从我母亲开

    始谈中医,只想尽可能展示历史原貌,我相信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我希望读者帮助我解读其中的意义,或者帮我判断我的解读是否正确。

    母亲就讲“拎着三根手指走天下”

    虽然来找母亲看病的人很多,好多人对母亲甚至推崇到迷信的程度,但我小时对此

    不以为然。

    我尊崇的是西医,这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在大学教书,信奉科学,追赶时代潮流,总是能最先获知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为此兴奋不已。我为父亲描绘的科学蓝图所吸引,相信科学能无限地解决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如果说科学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仅仅是

    时间问题。

    西医就是科学在医学界的首席代表。

    父亲对我说,在青霉素发明前,每到春季,病死的孩子扔在郊外,比草捆子都多。

    看看如今的人口增长率,就是西医保障的结果。过去,人们对男人最担心的是“车前马

    后”,对女人最担心的是“产前产后”,如今西医的手术将这个问题解决得令中医望尘莫

    及。西医难道不够伟大吗?我认同父亲的说法。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逛医院。医院可称作科技博览会,各种检测手段之高超,令人吃

    惊。我在省医院看到什么“肌电”、“射线”之类的大型仪器,已觉得够登峰造极了,可

    到北京的医院,人家医生一挥手就是:“去做个基因检测”。其检验报告单上没有一个汉

    字,密密麻麻的全是英文字母、数字符号、配以彩色基因图谱。我看不懂,可还是久久

    地看,这些尖端科技真是太有震慑力了,我怎能不被它震慑得五体投地呢?

    西医院高大、亮丽,先不说能不能治好病,光挨个设备过一遍,便死而无憾了,因

    为你可以通过片子、屏幕等亲眼看到置你于死地的肿瘤、病毒的形象。西医直接治病,直接用刀切割肿瘤,用射线杀“病”……而且各种报告单在你手里攥着,让你死也死得心里明白。

    我曾在一套现代化手术室的候诊间等候一位专家。护士一会告诉我:“正在打洞。”

    一会说:“在造隧道。”一会又说:“开始搭桥。 ”我觉得这个医学专家是个地地道道的工

    程兵,正在修建新的铁路干线。

    相比之下,说中医怎么原始都不过分。中医没什么设备,一些老中医甚至就在三尺

    蓬屋里给人看病,设备就是三根手指头。母亲就讲“拎着三根手指走天下” 。母亲的诊

    室就是在家里。后来她病了,躺在床上也给人摸脉。

    中医的这种简便性使母亲常在深更半夜被人用车接走,潜入医院,给脑炎的病人敷

    药,给中风的病人扎针,给要死的人诊脉……

    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过是针灸针、刮痧板、火罐之类。更多的医生连这些也不用,仅

    用廉价的草药。一位中医曾告诉我,每一地所生长的草药就足以治疗当地的绝大多数疾

    病了。

    母亲虽然没什么设备,但看的病却不少,除了不正骨,不开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60KB,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