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 正文
编号:12993774
阿里健康引发医药互联网阶段性反思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8日 医药经济报
     ★亏损原因是什么?

    ★为何引发医药行业广泛关注?

    ★在医药互联网持续火爆的今天,现阶段该如何审视行业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营利困境?

    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公司阿里健康近日发布《盈利警告》公告,内容显示:阿里健康在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间,经初步审核,由于员工成本、销售及市场营销费用大幅增加,预测该财年亏损额将较上一年增长200%,而阿里健康上个财年总计亏损额为3460万港元,约2767万元人民币。

    为开拓医药市场,有钱又任性的阿里巴巴可谓开足马力、下足血本,阿里健康亏损的原因究竟为何?为何引发医药行业如此广泛的关注?在医药互联网持续火爆的今天,现阶段该如何审视行业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营利困境?阿里健康在市场中面对的挑战或许能为医药互联网从业者带来一些启示。

    仅顺应大势还不够

    “现在与阿里及淘宝创业初期的野蛮生长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打造线上医疗保健市场,阿里健康推出了多个新业务领域,从最早巨额补贴培养用户习惯的医疗处方社会化流转模式,到搭建云医院“医蝶谷”平台,以及与多家医药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合作项目,无疑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此外,公告中提到的两项重要开支:无形资产核销及坏账拨备,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因素。

    阿里健康推出类似“滴滴打车”的社会化购药模式至今,业内对其争议就从未停止过。接近阿里健康内部的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阿里健康的思路是希望与医疗机构、线下连锁药店合作,因为这些机构有固定的会员,只要服务好这些机构会员,线下的会员最终都会转化为阿里健康的忠实用户。“然而现阶段的问题是,无论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健康,作为上市企业市场行为必须规范,且运营必须受到监管,这与阿里以及淘宝创业初期的野蛮生长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传统互联网还是医药互联网,企业发展必须顺应大势,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细分行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及阶段,并需基础设施乃至游戏规则等多维度匹配,才是决定商业模式能否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阶段性行业阵痛

    “过于简单地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方式去撞医疗行业大门,勇气可嘉,但头破血流不可避免。”

    “阿里巴巴作为典型的电商平台代表,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呼唤‘以用户为中心’没有错,但阿里健康从一开始直接撬动C端患者,寄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渠道,这其实过于简单地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方式去撞医疗行业大门,勇气可嘉,但头破血流不可避免。”面对近日业内纷至沓来的种种猜测,百洋集团百洋健康网CMO廖光会在接受采访时颇为感慨,他认为,阿里健康的策略最开始仍是按照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进行,“大开大合”的打法其实并不符合医药行业目前的阶段性现实。

    上述消息人士进一步告诉记者,阿里健康意欲倒逼医药分家,希望绕开医院和医生直接对接药品和患者,方向或许并没有错,但现阶段医药行业特殊的市场规则下,医院、医生、医保、药企等多方利益纠缠,模式创新的阵痛似乎难以避免。“正如外界所言,阿里健康于今年5月1日已暂停对用户和药店补贴,但业内盛传‘叫停电子处方社会化流转业务’并不符实,部分针对阿里健康可能放弃药品转型医疗的讨论也纯属臆测;天猫并入阿里健康后,管理层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内部正在进行业务板块整合,但始终不变的是仍将以药品为核心。现在没有了用户补贴,未来如何撬动消费者和药店的积极性,商业模式或将有全新变化。”

    叫停补贴某种程度上也提示了阿里健康亏损的潜在原因。东北某连锁药店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用“补贴获取用户”的营销方式在药店方面是存在漏洞的,线下也确实有实体药店因为钻空子短期套利获得了高额利润。“据我所知,某线下连锁安排了两三个店员专门负责阿里健康的工作,搜集了200~300个身份信息,购买了200~300个手机号码,注册阿里健康账号后刷POS机就可以套利,仅用4个月时间便拿到阿里健康1200万元补贴,药却没有卖掉一盒。”

    廖光会对此并不意外,他同样认为阿里健康停止药店补贴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滴滴打车虽然也曾出现套利的现象,但打车软件还可以借助LBS定位监督管理,但药店零售的药品怎么保证产生支付行为之后是真实的销售呢?一个人天天买药都可以,天天反复刷卡为什么不可以?消费者是否是真实有价值的目标用户,药品是否真的用来治疗,均很难进行监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阿里健康的亏损。”

    特殊的“游戏规则”

    “‘互联网+医药’的核心是后者,因此医药互联网绝不能跳出医药行业现实的发展阶段。”

    目前,医药互联网行业究竟如何打造符合医疗行业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不仅掣肘着阿里健康,也着实影响着整个医药互联网行业。医药互联网产业“泡沫论”在2015年已经不绝于耳,阿里健康在“互联网+医药”试水的过程中屡屡试错,不禁令业内人士对医药互联网产业特殊的“游戏规则”加深了思考。

    毫无疑问,经典的互联网模式就是“流量思维”,即去中心化地斩断所有中间环节直接撬动C端用户,无论是BAT三巨头,还是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翘楚,抑或是搜狐、网易等传统门户,均依靠庞大的用户人群和流量“号令天下”。在这种互联网流量思维刺激下,早期的医药互联网或医药互联网项目,无一不是依样画瓢,春雨医生、丁香园、挂号网、好大夫在线等医药互联网先行者在迅速获得庞大用户和流量的同时,也进一步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然而,烧钱永无止境,流量终有瓶颈,当越来越多的创业互联网企业推出医药产品,流量入口被瓜分得日渐垂直,甚至愈发狭小,传统评价互联网企业的“流量”“用户”“转化率”等硬指标似乎已经成为医药互联网的梦魇。为突破这一瓶颈,越来越多的医药互联网企业开始思考转型,如丁香园和春雨医生相继从线上转向线下开办线下诊所,挂号网试水“微医”集团并与复星医药战略结盟打通“医药险”,另有众多医药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纷纷向产品电商或服务电商延伸。

    生物无忧网创始人陈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医药”的核心还是后者,因此医药互联网绝不能跳出医药行业现实的发展阶段,早期的医药互联网产品,无论产品所定位的C端用户是医生还是患者,通过捆绑海量用户谈转化率,寄望于绕开医院(B端)去对接医生(C端),绕开医生(B端)去对接患者(C端),都没能真正遵循医药行业的“游戏规则”。“春雨医生、丁香园为何从线上转向线下?阿里健康又为什么会遇到种种争议?恐怕都是由于过于互联网化的思维方式所导致,即‘流量思维’而非‘服务思维’。医药行业是很厚重的行业,并不是说互联网思维有错,而是没有真正遵循医药行业的本质,或者至少在模式或思维上不合时宜,步子迈得太大跨出了医药行业现在的发展阶段。”

    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医药互联网从2014年真正进入蓬勃发展至今,短短两年已令整个医药行业热血沸腾。然而,对整个医药互联网产业而言,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行业内所有的企业在现阶段都处在快速发展、不断试错、开拓创新的过程中,用户行为习惯、医疗产业链渗透、线上线下服务贯通等都尚处在探路阶段。

    创新就要容忍试错

    “我特别欣赏真正能够勇于试错的人,即使遇到坎坷也应该报以掌声。”

    “针对移动医疗企业,目前过度聚焦通过怎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快速营利,不想‘交学费’就希望获得商业成功,视野未免过于短视;此外,医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医疗行业,现在仍处在野蛮生长阶段,尚没有形成行业内的共同作用力,寄希望移动医疗产业短期内就可以对传统医药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难免是一种‘捧杀’。”微糖(博医帮)创始人冯燕飞指出,药品或器械企业都有传统的销售渠道,传统上就是把产品卖到医院,卖到零售连锁,最终转售给消费者。企业通过代表只做医生端的工作,然后再通过医生处方影响患者,这就是医药行业传统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流动,医药互联网通过怎样的方式渗透到这些传统的利益链条中仍然在摸索。

    迄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超过5亿的手机网民,正因如此,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会为医药垂直细分领域带来足够巨大的创新价值。以岭药业电商事业部总经理邵清的看法似乎更为客观,他对记者说:“社会鼓励创新,就应该能够容忍试错,尤其对于医药互联网,新模式无论能否真正成功,都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我特别欣赏真正能够勇于试错的人,即使遇到坎坷也应该报以掌声。” (■ 张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