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更多资料下载 > 正文
编号:1254377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279kb)。

    · 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3

    陈燕飞 ,苗元江,王青华 (南昌大学 教育学院 ,南昌 330031)

    摘 要: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阐述了希望的概念、 测量以及希望在心理

    健康教育、 医疗卫生、 积极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应用 ,希望研究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为人们追求幸福和成

    功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希望;概念;测量

    中图分类号: B84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 - 8332 (2010) 02 - 0095 - 05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

    丁· 塞利格曼先生 (Martin E. P . Seligman)指出:“ 积

    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

    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 ”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反转了 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

    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 ,开始关注

    人性、 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 [ 1 ]

    学科建立以来理论

    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研究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基

    本点 ” 展开 ,即以幸福感为中心 ,以积极体验、 积极

    人格、 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十年来 ,积极心

    理学研究从学科理论框架层面的建设逐渐转向对如

    希望、 满意、 乐观、 感恩、 心流、 宽容等具体概念的深

    入探讨 ,并且在此基础上走入实践应用领域。在国

    外 ,希望理论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例如:消除学习障

    碍、 改善家庭氛围、 营造企业组织环境等各方面。国

    内学者对希望理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基于她独特

    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研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

    研究通过介绍希望的概念、 测量、 以及应用研究的初

    步探讨 ,为希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框架。

    一、 希望的概念与测量

    (一 )希望的概念

    希望 (Hope)是个体对于一事的渴求与坚持 ,并

    且设法去达到目标的行动过程。Snyder ( 2000 )指

    出 ,在漫长的岁月里 ,希望被认为是追求人类之善 ,并常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直到 21世纪 ,希望被

    赋予了新的含义 ,从与宗教相联系的模糊概念转变

    成具体且积极的一种心理机制 ,逐渐成为积极心理

    学者们关注的一大议题。

    上世纪 50年代 ,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

    始关注希望这个概念 ,希望被认为是为了目标达成

    而具有的积极预期; 60年代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希

    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试图从健康角度定义和理

    解什么是希望;

    [ 2 ]

    70年代中期 ,希望被广泛运用在

    心理与健康层面上 ,被视为一种心理机制的运

    用。 [ 3 ]

    80年代 ,众多学者对希望进行研究: 1983年

    Milier和 Powers从希望的本质和辞源学的角度将希

    望定义为:一种对未来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美好预

    期 ,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付某事的能力感 ,一种

    心理和精神上的满意度 ,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 意义

    感的体验 ,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

    觉 ” 。1985年 ,Dufault和 Mart oocchis提出了多维的

    希望概念 ,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多维的、 积极的生活力

    量 ,是对能达到某种好的目标持有信心但不确定的

    期望。他们认为希望不仅是一种行动 ,而是随着时

    间改变不断变化的众多复杂的思想、 感觉和行为。

    近 20年来 ,最有影响力的是 Snyder提出的希

    望理论 ,被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广泛采用。Snyder认

    为 ,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 ,它包含个人对自己

    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 (路

    径思维 )和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

    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 (动力思维 )。 [ 4 ]

    目标、 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希望的三个重要

    2010年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

    第二期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p r . 2010

    3 收稿日期: 2010 - 03 - 3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 教育与幸福 -理论与实证研究 ” (DAA08008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研究” (XL0906) ; 江西省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重点项目“ 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 -心理学实证研究” (08JY03)

    作者简介:陈燕飞 (1986 - ) ,女 ,河南南阳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苗元江 ( 1963

    - ) ,男,湖南东安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博士、 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王青华 (1985 - ) ,男, 山东无棣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 2008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概念。目标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为了达到目标 ,个体必须意识到他们有能力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有

    效路径 ,包括实际有效的路径以及对找到路径能力

    的感知 ,这个过程被称为路径思维 ,像“ 我肯定能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这类内部语言正是路径思维的

    表现。希望理论中的动机激发成分就是动力思维 ,它反映出个体启动并沿着路径不断开拓进取的心理

    能量 ,以及对这种能量的感知与信念 ,具体的表现有

    “ 我能做到” 、 “ 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 等内部语言。 [ 5 ]

    希望是目标、 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的有机结合。

    对个体有价值的目标是希望的出发点。动力思维推

    动着个体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目标 ,同时 ,通过有效方法所得到的阶段性反馈会进一步

    激发个体的动机。在目标追寻的过程中 ,动力思维

    和路径思维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假如个体只有很

    高的动力思维而路径思维欠缺 ,不断遭受的挫折和

    失败会很快让目标追寻的过程停滞不前。反之 ,即

    使个体有实现目标的方法 ,但是没有坚持的强烈的

    动力 ,同样达不到目的。 [ 4 ]

    因此 ,路径思维寻找实现

    目标的有效方法 ,动力思维提供目标追寻需要的精

    神力量。对于希望的获得 ,三者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如图 1所示 )。

    图 1 希望的过程

    (二 )希望的测量

    心理学界对希望的测量同样存在着多种观点。

    比如 , St otland就认为 ,直接向被试询问他希望的水

    平并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 ,因为自我报告是混乱的

    且常常存在社会赞许倾向 ,如果换作“你觉得你成

    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 这样的表述就更加可行。可

    能是由于希望操作化的历史难题以及学界一直以来

    对积极情绪模型的忽视 ,导致希望的情绪性概念没

    有伴随对应的自我报告测量法 ,直到希望的认知性

    概念被提出后才产生可操作的、 简洁有效的希望测

    量方法。 [ 6 ]

    1 .无望量表

    虽然心理学家对希望这个概念研究较晚 ,但对

    与其相对的另外一个消极意义的概念 — — — 无望

    (Hopeless)的研究和测量却早在 20世纪中期就有

    了一定的结果。Beck、 Weiss man、 Lester和 Trexler

    (1974)发展了“无望量表 ”(Hopeless Scale) ,主要

    以住院病人为样本 ,考查他们的无望态度 ,项目包括

    他们现有的忧虑情绪 ,做决定时的放弃倾向 ,以及对

    未来的黑暗消极预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