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547432
屠呦呦 鹿鸣震寰 德音孔昭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屠呦呦 鹿鸣震寰 德音孔昭

    疟疾肆虐,生灵涂炭,她受命于危难之时。虽出身于药学,她汲取中医药精华,拯救千万生灵。舍生取义,她拿自己身体试验药毒。她连接起东西方医学合作的桥梁,率先破解青蒿治疗疟疾的密码,她用实践诠释中医药之美,向世界发出中药之声。

    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将千百年来的中医药智慧,延续传承,焕发新生,为全人类造福,在新时代展示着中国风范。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的研究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扇窗户也是对中医中药内涵的再发掘。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10月5日晚,屠呦呦在自家中的电视新闻中,知道了自己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http://www.100md.com
    随即,电话铃声响起,祝贺、问候的亲朋旧友此起彼伏,持续不停。

    这一刻,她书写了历史,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本土科学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这样解释屠呦呦的获奖原因,“因疟疾感染的人数以亿计,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青蒿素可以将受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这扇窗户,便是中医中药。

    这扇窗户,将中医、西医联接在了一起。

    1930年,浙江宁波,屠呦呦在此诞生。作为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呦呦”之名,由父亲所起,典出《诗经》,意为鹿鸣之声。
, http://www.100md.com
    1951年,屠呦呦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她说自己“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很幸运。”

    青蒿——这种南北方都很常见的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谁也没有想到这株小草,将由屠呦呦改变世界,缓解了全球数亿人的病痛。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随后,屠呦呦参加了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过程中,她被古人的智慧折服,开始爱上中医,潜心学习。

    此时的她还不知道,她参与的523任务,受益于中医典籍启发,将由她开启全新的科研视角。

    举国群力 “523”攻疾

    523任务,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疟疾防控的需求。据《北京日报》报道,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请中国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彼时,疟疾在中国也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仅1971年就有4000多万人感染疟疾。
, http://www.100md.com
    上世纪60年代,越战时期,疟疾肆虐,当时的抗疟药氯喹及其衍生药,对越南流行的疟疾已经基本无效了。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了战斗造成的伤亡损失。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一直沿用下来。

    523任务分为几部分: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中药部分,不同研究小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Dichroa febrifuga)。

    比如,时任上海医学院(现名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的张昌绍(1967年过世)等,于1940年代曾对常山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和同事于1943年用常山的粗提物治疗疟疾病人,1945年发现,常山所含三种生物碱在鸡的疟疾模型上有作用,523任务再次考虑和研究了常山,但遇到同样问题:虽然抗疟作用强,呕吐的副作用也很强,未能克服而不能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资料显示,最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却没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参与。西医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中医的攻关效果并不理想。

    从1967年起,全国组织了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但无一例外,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1月21日,523办公室找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希望他们参与科研攻关。“院所领导考虑到,这是一项国家任务,就接受下来并交给了中药所,中药所交给了我,任命我为课题组长,抓这个项目。”屠呦呦说。

    临危受命 挂帅克难

    当时科研最先取得成果的是西医方向上的化学合成药协作组。很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了防疟1号片,吃一次可以保证7天不受传染。后来又研制出了防疟2号片、3号片,预防效果能够达到1个月。
, 百拇医药
    但这样的疗效,离523任务最初的设想尚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随着针灸治疗疟疾效果一般而被否定之后,38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带领小组成员查阅大量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3个月时间,团队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100多个样本,逐一进行研究。

    胡椒一度“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屠呦呦说。

    青蒿治疟,古已有之。不仅记载于古代医书中,而且在中国民间,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的记录。屠呦呦团队早期对青蒿的研究发现,最高时虽有68%的抑菌率,但效果并不稳定。

    于是,屠呦呦及其团队又继续将目标锁定在了其他药方中。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
, http://www.100md.com
    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她从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1971年初,余亚纲从抗疟科研小组调出去研究支气管炎。屠呦呦研究小组虽然对青蒿的效果很肯定,但是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一直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难题。

    研究就这么僵持着,没有突破、没有进展,几乎陷入了停顿状态。

    时间默默流淌。真相就犹如轻柔纱幔,近在眼前,却伸手摸不到边缘。屠呦呦及团队已经失败了数百次。

    中医启迪 最终破敌

    1971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屠呦呦再次拿起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细读第三卷《治寒热诸疟方》。不经意间,屠呦呦将目光定格在了“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十七个字上。
, http://www.100md.com
    她灵光一闪,为什么古人用“绞汁”,“绞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否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屠呦呦决定改用沸点较低的、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她的团队最终从中药青蒿中分离获得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猴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取得突破性发现。

    “当时科研设备条件差,我们团队只好买来几口大缸用酒精包括后来的乙醚泡植物,再回收液体进行实验。实验从老鼠做到猴、狗、人。但是还有很多质疑,我就带头和几个同事一起,在自己身上实验。”屠呦呦印象中,队员们都是日复一日在小平房里加班到深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想着报酬,正是那份科学家对科研的热爱支撑着她们走到了最后。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有效成分,梗里没有。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仿佛回到了热血打拼的那个年代。
, 百拇医药
    “那几年,她每次回家身上都有浓浓的酒精味,自己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屠呦呦老伴李廷钊记忆犹新。屠呦呦与丈夫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任务时,李廷钊在冶金行业工作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几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药物,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1972年3月,她在南京“523任务”会议上,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1972年,在获知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后,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分别获得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 百拇医药
    必须指出的是,青蒿素的发明是一个接力棒式的过程,除了屠呦呦第一个发现了青蒿提取物有效之外,当时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工作的罗泽渊第一个从菊科黄花蒿里头拿到了抗疟单体,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第一个临床验证了青蒿素有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维善主持并参与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

    国家支持 集体荣誉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92年,屠呦呦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药效提升10倍。原料仍然是中药材。随即,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更重要的是这种来源于普通植物的药物价格低廉,与西药相比几乎没有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此次推荐屠呦呦参评诺贝尔奖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认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名至实归,在屠呦呦参与到523项目之前,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她参与之后,首次报道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研究成果,是屠呦呦把青蒿带到了项目里来。

    屠呦呦曾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

    在获悉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说:“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呦呦告诫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她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 http://www.100md.com
    如今,屠呦呦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许多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说:“屠呦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她对中药的专注与执着,对科研的坚守,是她成功核心要义。屠呦呦对中医药的热爱、忠诚,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告诫我们中医药研究者要沉下心来,敢于守住寂寞,坚持不懈刻苦攻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突破。”

    链接

    屠呦呦科研大事记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 http://www.100md.com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张晓东)
, 百拇医药
    宁波人心目中的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特大喜讯传到她的家乡:宁波沸腾了。

    “人们奔走相告这一无比激动与喜悦的消息,因为这是中国的骄傲,宁波的骄傲,中医药人的骄傲。”宁波市中医院院长崔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人骄傲引热议

    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王涌告诉记者,宁波市委、市政府和宁波市中医药学会、宁波市中医院在第一时间分别给屠呦呦发去贺信,高度赞扬她热衷奉献、报效祖国和为振兴中医药的时代精神,并邀请她到故乡宁波来做学术讲座。
, 百拇医药
    崔云说,这几天宁波市区农村的卫生、中医药系统,屠呦呦成了人们颂扬和热议最多的人物。

    出于对屠呦呦的无限崇敬,这几天,宁波市的市民带着小孩纷纷自发到屠呦呦住过的老宅——宁波海曙区开明街26号屠呦呦旧居门前,合影留念。一下子,屠呦呦住过的老宅被广大民众关注起来,于是,管理物业的保安对此处进行24小时巡逻。

    “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民国初年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大厅、正楼和后屋组成,保存完好。这所宅院走出过两位名人,除了屠呦呦,另一位是她舅舅姚庆三,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

    可亲传颂遍乡邻

    崔云说,宁波人对屠呦呦有许多可亲的传颂。屠呦呦的父亲是中医,治病救人。屠呦呦自幼就受中医药熏染,还跟随父亲去采过草药。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其他都是兄弟,父母很宝贝她。她的名字是父亲取的,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 http://www.100md.com
    “屠呦呦幼时很普通,衣着朴素,在同学当中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近日,浙江《都市快报》“特别报道”屠呦呦时这样描述,并称“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她是个执着的人,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但一直都很低调。”

    记者了解到屠呦呦在宁波中学的班主任、宁波市政协原主席、94岁高龄的徐季子老先生对屠呦呦获得诺奖后的感言:“屠呦呦,优秀、幽静。老师们都很喜欢她。”

    据了解,屠呦呦和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的老伴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长居北京。

    苦尽甘来获赞誉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疾”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多被打成“右派”的年代,时年38岁的助理研究员屠呦呦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为了不影响“523”项目的实施,屠呦呦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 百拇医药
    一位宁波朋友告诉记者,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一些细节:当年困难,屠呦呦科研时要啥缺啥,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平房里用土法提炼。为了保证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先拿自己实践,亲自“探路试服”以身试药。他认为,没有不畏艰难、报效国家和人民的信念,屠呦呦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王涌说,在宁波人眼里,85岁高龄的屠呦呦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楷模,她还是一位恋旧的人。屠呦呦曾托她高中同班同学拍下她曾在宁波居住过的老屋照片,寄到北京给她。2012年,宁波效实中学百年华诞前夕,她曾以《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专赠母校。她在北京,经常参加“效实”校友会活动。效实中学建校75周年庆典时,屠呦呦还与先生一起前往母校参加典礼并捐款。

    记者电话采访了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王仁元,他表示,在宁波卫生系统即将掀起一个以屠呦呦为榜样,广泛深入学习屠呦呦精神的热潮,促使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把中医药推向世界。 (章关春)
, 百拇医药
    “这是科学工作者伟大的献身精神”

    在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上,陈竺对话屠呦呦——

    图为陈竺(右)与屠呦呦(左)亲切交谈。本报记者 巨 锋摄

    10月8日,当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缓慢而稳健地走进贵宾室,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迎上前,郑重地说了声:“恭喜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为屠呦呦送上祝福。

    “尤其是非洲国家,从元首到卫生部门的负责人,从医务人员到老百姓,无不感谢青蒿素这一克疟的神药,对青蒿素的作用最为肯定。”回忆起这些年出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历,陈竺难掩喜悦之情。

    说到这项科研,屠呦呦似乎回到了当年简陋的实验室中,“动物实验后我们发现,青蒿素有除疟100%的效率,出来这个结果以后就必须要到临床中去实施,看看临床疗效到底怎么样,这份科研成果能否100%保证人类的健康非常关键。所以,第一次临床实验我必须亲自尝试。”
, 百拇医药
    “从临床前到临床上,为什么您一直坚持身体力行?“陈竺关切地问道。

    “因为动物的一些用药症状和人体有差距,所以必须亲自试用才能知道差距在哪,才能更接近于准确。“屠呦呦说。

    当年,为了不耽误科研成果,屠呦呦没有多想便自告奋勇要求自服试验药品。“当时我觉得,青蒿或许不是绝对的有效药,而且即便是在临床试验中,一个人服用后的结果也不能准确说明其有效性,至少需要3个人的服用结果。这样会有利于尽快开展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所以,在我们试服以后确定了其安全性,才能真正拿到临床中。”屠呦呦回忆道,正是因为科学工作者们的一腔热血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实验转到临床阶段后的第一年,就取得30例成功病例。

    “这是科学工作者伟大的献身精神。“陈竺由衷赞叹。

    “因为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用的还都是‘土办法’做实验,我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屠呦呦认为,这份荣誉是科学家们集体的荣誉。

    “可以说这是你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特殊科研工作。这份科研成果、这份荣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会永远记住,历史也将永远铭记。”陈竺说。 (丁 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