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逸趣 > 正文
编号:12752109
与你相逢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你无法把点滴与未来联系,只能通过回顾才能看见。时光淌过35年,许多的记忆和牵挂,却无法像潮水漫过的沙滩了无痕迹。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融汇改革开放年代创业创新洪流,见证中国医药产业快速成长的35年,一段记录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岁月,也是南方所《医药经济报》创业成长的黄金时代。35年,如果能将3677期报纸一线排开,丰收的喜悦汹涌而至:每一年、每一期、每一篇诞生于手中的报道总能让我们被创新的激情包围!35年来,每回看着刷新的脸,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多幸福!

    又到一年金秋时。当华美的叶片缤纷落尽,生命的脉络才丝丝呈现;把生活与成长中的点滴串联起来,似水流年,你会发现,一个人幸运与否和选择的多少有关,一个人幸福与否和选择的对错有关。我很幸运,因为只选择了一次,就选对了一份值得付出的事业。35年的工作经历,点点滴滴的回忆,是命运交响中真实的音符,记录下澎湃的心潮,信念始终在我们的理想中,更在我们的汗水里。

    镜头推向高考1977。性格里对未知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我,特别爱看悬疑影片。一部新中国反特电影《国庆十点钟》刻录了我对化验室里白衣飘飘研究员的职业记忆,并隐约想成为这类颇具学术气质的人。因此,首届高考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南京药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并包裹了我整个大学时代的青春理想。药学教会我的远不止化学世界的万千变化,还让我学会敬畏生命。药物除了疗治身体病痛,还渗透进人文关怀:“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种医药科学最永恒的人文情怀,深深影响着我,也影响着从事的职业——《医药经济报》审美品位。

    我知道药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无论是精力充沛的青年时光,还是实务繁多的成熟时期,我始终有一种药学情报人员的本能,并且能把对新生事物的敏锐,转化为事业创新的引信。一些朋友曾经疑惑过,我为何要在做了20年的医药信息研究之后,“转行”接过《医药经济报》总编的担子,一个新闻传播学的门外汉,怎么把一份专业报办得有声有色?一些朋友也好奇过,在工作了30年之后,我为何还要去攻读博士学位,获得中山大学第一个药事管理博士?其实,对梦想的选择没有早晚,生命中总有一些迟开的花朵。如今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这位杰出的女性在85岁获得殊荣,此前的岁月在平淡中矢志不渝,她的故事更令我心生激励。药学的发展为中国医药界捧回首个诺贝尔奖,这份属于中国医药人的骄傲,不就验证了药学之美?终究我没有穿上白大褂,我用文字记录、整理和发现药学世界的真、善、美,我所倾注心力的《医药经济报》担当着医药产业的良心与脑袋,我有熟悉或认识我的医药界朋友的支持与勉励,这一切,都验证了我最初选择的正确。

    上世纪90年代,我曾站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展厅中,争分夺秒地整理着原料药出口情况的采访记录。我知道全国有不少忠实的读者,正等待《医药经济报》发表最新的广交会出口市场报道。在那个信息匮乏却求知欲爆棚的年代,我提出将纸上的报道变成有互动性的现场信息发布会,第一时间为全国医药企业研发与市场人士发布全国医药经济年度信息。由此,第一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州得以召开了,这一开就是27年。

    因为喜欢一首歌,喜欢一部电影而来到了这个城市。《羊城暗哨》《客从何来》,让我对花城广州有了探秘向往,对“经济情报”“港商”和“微型密码”等心生好奇,以至于后来连续采访报道20届广交会(10年),我总是对这些“好奇情愫”经久不灭,这或许就是女性的韧劲。

    今天,人们时常将梦想挂在嘴边,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你每一次想放弃而不放弃的坚持。如果你的选择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会使你与众不同。只有专注,才能成就不凡。下面就讲讲我将碎片化的点滴串联起来的故事。

    1980-1985:金梭和银梭

    回想匆匆那些年,我很庆幸自己对事业那份纯真的热爱,让我得以织出青春记忆中最美的花朵

    还记得1980年元旦《医药经济报》(前身《医药贸易消息》)的创刊词:“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医药贸易消息》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们医药战线上的一件喜事……我们担负着加强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贸易消息的光荣任务。”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土老帽”的词汇,放在当年却是我们最真实的表白。1982年,从南京药学院毕业的我来到了广州医药站的商情研究室,得知单位里有一张叫“医药贸易消息”的油印报纸。虽然我没有直接从事编辑的工作,但是作为情报研究的主力,搜集各地药品供求信息,为报纸提供原创的商情报道,让我乐此不疲。

    彼时,原国家出版局宣布关于“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闻单位性质和特点的代名词。中国报业“一哥”《人民日报》创办了第一张子报《市场报》,为中国大陆首张经济类报纸。新闻传播界也以开放的心态走了出去:就在《医药经济报》诞生的1980年,《人民日报》率队访问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报业集团,是中国主流报界权威人士最早全面了解西方报业集团的标志性事件。国家层面对新闻媒体的重视程度日高。建国以来的首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也在京揭晓,虽然作为专业报的我们远在珠三角,但通过广播、通过报纸感受到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这一励志时刻。

    最初的5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新奇地张望着各种新生事物。那个年代的青年人,追逐《庐山恋》里张瑜的时髦与《雅马哈鱼档》里阿龙的反叛;也领悟着《高山下的花环》中赵蒙生的成长,而影响我至深的是那部讴歌对事业与爱情无限忠诚的《天云山传奇》。因为热爱,所以简单,这种萌萌的单纯,让我甚至在自己怀孕不到3个月的特殊时期,依然坚持着为《医药经济报》创刊5周年活动做主持。

    当《医药经济报》迎来第一个5周年生辰,全国医药线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们在新年的第一期头版为我们题词祝贺。在广东迎宾馆,包括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甲、原副局长李晓东以及政法司马丁司长和总局情报所余传隆所长等超过400位嘉宾出席了报社举办的纪念活动。会前,报社召开会议讨论5周年庆事宜,情报站领导点名让我主持活动。当时我怀孕还不够3个月,妊娠反应有些大,只是领导还不知情。接到任务时,我想都没想,就欣然领命。到活动当天,我穿着高跟鞋上台,不仅主持还朗诵诗词,中间忘了词,但嘉宾们没看出什么破绽,因为我急中生智“自编”过去了,现在想来朗诵得还是挺顺溜,年轻的时候没思想包袱,纯粹因为对工作的喜欢就会很任性。在采编团队与专家互动环节,丽珠集团的创始人徐孝先还邀请我共舞一曲。那时徐总还是广东省医药工业公司的总经理,席间他说,自己一个月后就要奔赴还是一片荒凉的珠海,将去做组建丽珠集团的拓荒牛……

    一晃35年过去了,如今我那小孙女,也喜欢拿着我的讲稿,模仿大人专注阅读的样子。丽珠集团也成长为中国制药百强企业。当年前辈们对我的夸奖和勉励还在耳边萦绕。岁月是一把金梭,事业是一把银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教会了我莫把青春蹉跎。回想匆匆那些年,我很庆幸自己对事业那份纯真的热爱,让自己得以织出青春记忆中最美的花朵。

    1986-1995:跟着感觉走

    青春期的荷尔蒙让我们像狂奔的劲马,和产业人一道“涨姿势”,医药产经大报的目标愈发清晰

    当《医药经济报》成长的第一个十年、十五年到来,改革开放进入“青春萌动期”,中国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与经济,都是新闻传播离不开的氧气。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这个时期开张迎股民(1990年),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医药经济领域从此有了更多资本活跃的身影。

    跟着感觉走的年代,新闻传媒领域的“开放尺度”也大了起来。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规定报社等出版实体可兼营广告,报纸扩版增期成为很潮的事,纸媒走向鼎盛。1995年全国还出现了新闻纸荒!

    这是纸媒的黄金十年,期间《医药贸易消息》已更名为《医药经济报》(1986年),当年第一期头版社论标题是《更上一层楼》,表达报纸的更名“标志着医药贸易情报工作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并承诺读者,内容比以往有所扩展和延伸,报道形式、编排的栏目更为丰富多样,报道体裁有更多的更新,文字更加生动活泼……翌年,《医药经济报》有了独立发行代号,并于1989年主办了首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这个在当年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已向产业交上了第27届圆满答卷,我本人也连续主持了27届的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医药经济报》羽翼逐渐丰满,1990年,在广州白云宾馆,十岁的《医药经济报》接受行业大腕们的五星礼遇。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这对传统报业来说也是一阵狂欢;一线城市新闻界的编辑记者们兴起换笔热,电脑成为报社升级的“秘密武器”。习惯了手工划版、铅字油印的传统媒体人,没有拒绝这场技术革命。《医药经济报》也更新了“装备”,大部头PC机、打印机、扫描仪、A盘替代了草稿纸、划版工具、打字机,“今天出报”这句采编部门的行话也改成了“今天出A”(将文稿、图片拷贝到A盘,再发给美编排版)。

    报社成立15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广州假日酒店举行,《医药经济报》的朋友圈愈发强大,时任国家医药局副局长张文周、薛光华秘书(现为副司长)的莅临让我们很受鼓舞。《医药经济报》赶上了变革的好时候!青春期的荷尔蒙让我们像狂奔的劲马,和产业人一道“涨姿势”,医药产经大报的目标愈发清晰。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想的手,我们知道,梦想就在不远处等待。

    1996-2000:走进新时代

    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当年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总会在后来一个个喧闹欢腾的时刻,回味起创业的艰辛与当年那份追梦的豪迈

    当21世纪即将扑面而来,纸媒一方面依然尊享无冕之王的高贵,另一方面,互联网这个“不速之客”对纸媒发起首轮攻势,一路攻城略地:1997网易撒网,1998搜狐蹿红,新浪袭来,1999腾讯QQ诞生,阿里上线;2000百度登陆……互联网来得太突然,传统媒体很不适应。市场化大潮中,不进则退,《医药经济报》奔跑在路上。1999年,《医药经济报》在中国即将试点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当口,为自己找到破译产业密码的又一支点——OTC、药学、市场三大版块分专刊运作。MENET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创诞……

    《医药经济报》20周年纪念活动,也是南方所正式成立后《医药经济报》的首次品牌推荐会。为了这次活动,所和报社集体总动员。尽管创业之初单位并不富裕,但是,为了提升品牌,我们将场地选在了当时最具国际范儿的中国大酒店;给全所员工订制了一套“观奇洋服”牌子的制服。这些大手笔背后,是我们一张A4纸要双面使用,领一支圆珠笔要签名,领导与员工在完成工作后,一同加班排练节目,吃着盒饭还在默默背着晚会的朗诵词等无数细节的积累。在活动开场之前,报社的采编团队,清一色来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统一着装,笑容可掬地迎接着各界嘉宾。晚会上,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引来阵阵喝彩。连我这个副所长都和员工们一起表演了傣族舞,来自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刘建军和谭实先生(前者现为副总裁)看后,还以为我们邀请了专业演出团队呢!

    那时,一批批新鲜血液纷纷加盟报社,我们如同产业界冉冉上升的明星。在这群可爱的年轻人身上,涌动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也深深感染着我,至今我被称为“激情发动机”就是在筹备20周年活动中,那些与我一同加班策划的小伙伴赠予我的昵称。芳龄二十的报社,在走进新时代的一刻接受美好祝福。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当年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总会在后来一个个喧闹欢腾的时刻,回味起创业的艰辛与当年那份追梦的豪迈……

    2001-2005: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或许有些爱不会重来,但命运让我与这份报纸,与这群智慧公社的伙伴相遇在茫茫人海,那么,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份不变的情怀,即使人性经历桑田沧海,依然还有勇气去爱

    进入新千年,中国入世,SARS来袭。2005,新浪带领中国进入“博客元年”,大V当道,人与人的沟通只剩指尖距离。转型的年代,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而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2001年底,毅然挑起了《医药经济报》总编的重担。

    2002年,我亲手组建《医药经济报》记者队伍。我提前拟好考题,到中国药科大学参加招聘会,当面试官,挑选了一批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有文字功底的毕业生。同时,通过面向社会的统一招考,我们也吸引了《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的一些记者加盟。我带头参加新闻采编和出版专业的培训,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悟出来的方法论,第一时间就和编辑记者们分享。报纸的标题、版式、报道审稿,事无巨细,我都会参与,因为这对于我一个药学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过新闻采编的“门外汉”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边干边学。实践出真知,我提倡模仿创新,从《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等国内外财经类报纸的版式和报道风格中去汲取精华,让报纸的版面焕然一新。记得2004年在清华的一个传媒培训班上,老师展示了我带去的报纸,新锐大气的版式受到总编们的一致好评,我的心里暗暗得意洋洋。

    回想起2003年前的那个SARS暴发的春季,我带着记者,凭着新闻人的冲动和执着,深入到广州呼吸病研究院的ICU采访。时任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的肖正伦教授,在百忙中简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那段特殊的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今天回味起来,依然有一种为新闻真相“理想一回”的兴奋。朋友问我是否会后怕,其实当时我和很多人一样,还不知事态有多么严重。穹顶之下,为看见真实保留一份冲劲,我无怨无悔。

    传统媒体的生存境遇又如何?那5年,一大批传媒集团成立,几乎所有的大报都开辟了医药版,报业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外部也受到互联网的强势冲击。2005年10月,全国20多家报社的总编发布《南京宣言》,呼吁报界联合,改变报纸为门户网站“打工”的地位。同年,“报业寒冬论”引发热议。

    骨感的现实告诉我们不能温水煮青蛙。《医药经济报》告别黑白印刷,开始适度扩版,不定期推出增刊、整叠大策划以及独家调查。2003年春季SARS全面暴发,人们出行严格受控,春季药交会取消,我们《医药经济报》就在报上召开首届“报上药交会”和“直面非典”的精彩策划,受到同行的赞许。同年创办了《智慧公社》内刊(前身为《通讯》),从此全员策划和全程策划星火燎原。“中国药业主旋律:裂变·重组·增长”“激动未来”“直面非典”“报上药交会”“规则正在改变”“抢滩新药诺曼底”“中国新药天问”“干扰素的平民化理想”“中国药业新起点”“第三终端·壹岁绽放”“N问医改”“后平价时代”等原创策划专题接连不断。我们还在医药专业报领域率先开办数字报,2004年www.yyjjb.com.cn正式上线,成为医药行业首份电子报。至2005年,办公地点迁址至广州市东风东路天誉大厦(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大楼内),《医药经济报》似乎愈发有了政经的味道。

    2005年金秋,枫丹白露,南国桃园,主流企业家们为了《医药经济报》的25岁生辰聚首,宴会现场气势恢宏,气氛温馨,手把手带着《医药经济报》长大的我,怀抱激情与梦想,为四方来宾致祝酒词。那晚,富有《医药经济报》特色的独家VCR首次发布,就像一个成人礼。或许有些爱不会重来,但命运让我与这份报纸,与这群智慧公社的伙伴相遇在茫茫人海,那么,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份不变的情怀,即使人性经历桑田沧海,依然还有勇气去爱。

    2006-2010:我和你,传奇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知道,有点阅读快餐式的报纸,能够让你在人群中多看一眼,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这是世界见证中国崛起的5年,我和你目睹北京奥运、上海世博、高铁开通、共和国60华诞、达沃斯论坛在华首次举办。这是传媒改革紧锣密鼓的5年,中国2007年完全放开地方报业、出版集团的国内外上市。尤其是金融海啸袭来,危机中比财富流失得更快的是人们的安全感,被洗劫的不只是人们的钱袋,还有他们的心灵,假如社会心理耐受的那根神经断裂,经济危机就将无可挽回地变成一场大的社会危机。此种情势下,传统纸媒的公信力、文字的感召力在无形中发挥着力量。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为所有性质的媒体带来突发新闻报道观念和实践上的大变革,我与报社的同事一边筹备着制药百强年会,一边通宵达旦也第一时间推出了《药济苍生》的特别报道,并在2008年5月16日河北廊坊主办的第3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发布,在中国医药主流企业中收到很好的反响,不少参会企业第一时间向本报反馈援助灾区的行动安排,《医药经济报》的品牌号召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5年,传统媒体在改革中求生谋变。顶不住改革压力的先烈们纷纷倒下,代表性事件发生在2009年8月,《中华新闻报》宣布终刊清算,成为国内第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中央级报纸,也是专业性报纸。这家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专业报创刊于1993年,曾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它的倒闭真实揭示了传统纸媒生存的窘境。警钟在我耳边响起,我意识到需要去总结梳理,《医药经济报》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

    近30年的信息研究工作让我明白,传统媒体的危机,看起来表现在经营的问题,其实质是深刻反映在内容层面。《医药经济报》不是日报,在新闻时效性上确实有所限制,所以需要在深度报道方面下功夫。《医药经济报》与南方所相得益彰,30年的医药信息研究积淀,最全面的数据库和医院、零售数据的分析系统,真正有底气成为一个产业数据与资源的中心,因此,我引导采编团队强化研究能力,推进专家办报的深媒体战略。我主张每一次选题会,都有一个员工作为主讲者,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一些产业现象、编辑写作方法的心得体会;版面的文章质量考核导向向深度报道倾斜;而在对外通联方面,我们主张撰稿人、专家团队要高端化,要让更多睿智、乐于分享、观点鲜明、文风犀利的新鲜血液充实我们的撰稿人队伍。

    《医药经济报》就好像一个营养丰富的母体,不断孵化新的分支,曾经《医药经济报》的OTC专刊在零售界十分受欢迎,专刊逐渐成熟后就分立成了《21世纪药店》报;在业界首创的第三终端专刊也演变成曾经的《基层医院》。我和我的团队就是分享型的团队,我们乐于做开荒牛,敢于接受挑战,有着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多少次元旦特刊、百强特刊、药交会特刊出版之前,我都和编辑记者们一起自愿加班,对策划的封面图片一起进行盲选,对标题逐字推敲,最后还要把所有版面的大样在美编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要做到所有的标题没有类同的字眼。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益求精,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深度永远不是摆出倨傲的姿态或者用一些故弄玄虚的高深字眼,深度其实体现在专注与坚持。

    一份报纸的成功决不是孤立地把记者编辑加在一起做出一个好版面那么简单,她需要发行广告的支持,更需要对报纸品牌的维护建设,例如大量有意义的活动来凝聚人气。所以,在2006年我主导由《医药经济报》独家发布中国制药工业榜单,并召开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今年就是第10个年头了,如今,尽管别的机构也在发布各自的榜单,但我们一直秉持公平、公开、公益的原则,将制药百强年会与全国药店博览会相结合,打通制药与零售终端的工商对接平台,并且每年在会上出版百强特刊,详尽解释评选方法论,公告评选规则,这样的体现权威性和互动价值的品牌活动,让《医药经济报》的品牌价值熠熠生辉。

    因为报社总编的职业原因,我与不少医药企业家成为了朋友,在走访他们的企业时,一种企业家精神总在感染着我们的团队,尤其是企业公民的责任意识。这些年报纸始终坚持正面报道,在全民热衷吐槽的语境下,我们不屑于用哗众取宠的语言来博取眼球。例如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波中,《医药经济报》第一时间推出“吹开迷雾——把中药注射剂看清楚”,并在北京组织了药监、院士、医生和企业家的论坛,引导业界客观看待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又比如在基药制度实施一周年,我们启动了基本药物使用现状的新闻调查,这种原创性的一手报道数据,后来被收录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中国药品安全形势研究报告》中,成为高层决策的重要参考。

    最难忘2010年10月底,在广州的凤凰城,《医药经济报》3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检阅的时节。近千名医药界朋友参加了我们的医药经济热点话题主题论坛“寻找撬动未来支点——中国医药经济转型升级的国际维度”,我们用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前瞻性的信息盛宴,欢庆我们的30周年,100多家医药工商主流企业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医药经济发展研究智库在会上成立。会议之后,夜幕下的凤凰城灯火璀璨,那确实是一个不眠之夜,携手如歌岁月,爱与智慧同行。30年,你和我,见证传奇。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知道,有点阅读快餐式的报纸,能够让你在人群中多看一眼,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在那次纪念活动上,我提议设计了一块留影背景,是《医药经济报》空白的头版样式,醒目的《医药经济报》几个大字下面留出一片空白,每一个到场的嘉宾都可以站在背板前,留言留影。那一天,你、我、他,就是《医药经济报》的头条主角,是你我携手同行,共同书写的辉煌。后来这张特别的照片被许多大企业家装帧了摆在办公室里,他们对我说,那一夜,深深被我们的团队所感动。照片中,他们由心底淌出的微笑,就是对我们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2011-2015奔跑,梦在彼岸

    35年,伴清风朗月,我们用文字结缘,互架心桥,跨越鸿沟。当年的明月,照着这条路,还是这条路,梦在穿越,心已到达

    2015年初,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机构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从零增长转为下降1.5%。其中,报纸下降幅度最大,为-17.7%。数据提示了纸媒的生存危机。从2011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到如今的微信盛行,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短短4年间被逆袭了——北、上、广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内,你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流中,一大半都是低头刷着屏幕的人群,而在国外电影中常见的夹份报纸乘车的几乎没有;在机场的贵宾室,精美的航空杂志也是被随手翻翻图片,候机的人没有耐心去细看杂志内容,更热衷刷新自己的朋友圈,在圈里写下旅行的见闻与感悟,然后几秒之内就即时收到朋友的关注或评论。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是没有WIFI,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变得更有主见,每个人都希望受关注,并享受被点赞带来的小小成就感。人们的注意力很分散,可以同时在圈内聊着几个话题,同时表达着截然不同的情绪。不论多严肃的话题,都能被网友快速编成轻松的段子,然后风行网络;网络的语言,只在乎其中的意思“你懂的”,传统汉语的语法被颠覆,正统新闻的套路被抛弃,阅读者在乎的有了快感就吐槽,语言很任性;网络词汇也可以成为纸媒的头条标题,这的确是纸媒很忐忑、很纠结的5年。如果报纸不想在颠覆中沉沦,就要在融合中爆发。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成为报业应对生存挑战的现实选择。《医药经济报》时刻如履薄冰,传统媒体如不追赶互联网节奏,随时都有可能掉队。我曾在2014年的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说,产业互联网有颠覆式创新,更有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关注眼球经济的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是医药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且作为医药专业人士,我们相信只有专业才能够缔造权威,于行业而言,真正能活下去的是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于媒体而言,真正能生存下来的也必定是专业性强、有深度更有原创报道的媒体。同时我们看到,未来谁拥有大数据,谁就能占据制高点。背靠南方所,《医药经济报》拥有的独家大数据,将支撑我们生产出源源不断的预测性、研究式的独家报道。

    2013年4月,《医药经济报》率先开辟了中国医药专业报首个微信公众平台,现在,我们拥有公开发行纸媒、数字报、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了融媒体的基本框架,联袂产业主流群体从线上到线下展开融合式创新,开辟专业媒体与主流人群智慧分享的O2O模式。

    刚上线时,我们做到与纸质版同期发送,后来,报社配备专人,将微信出版的周期提前,现在,我们出A当天推送头条新闻,深度全面的报道详见报纸。微信很好地弥补了我们出版周期较长的软肋,用原创的视角解读新闻,在数据支持下发布预测性报道。目前,《医药经济报》的公众平台粉丝已经超过6.5万,成为专业报微信公众号的人气王。2015年,各位亲会发现我们的报纸版面刮起一股小清新的风,信息制图美化了视觉体验;版名更是微信范十足:产经与财经合并“深阅读”,营销戴上“微”潮帽,精英化身“追梦者”,品牌升格“群体验”,零售贯通O2O,专栏更名“思享家”,时评赶超“快声音”……大健康、微闻馆、智慧医疗,当下产业最炫的热词,我们一并拿下。同时我还发起了《医药经济报》智汇群,与我的团队及时分享选题素材,采编层面也和专家作者们建立了微信伙伴群,实现了通联的即时联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的潮水从不因为谁而平息,科技的发展,传播介质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趋势,纸媒的时代迟早会过去,纸“没”的时代终将会到来,这不是危言耸听,纸张作为媒介的载体,迟早会被替代,那么“纸”已不在,作为传播内容的“报”何以存?

    无论是何种媒体,在网络时代,都在争抢“第一落点”,都希望抢到让读者“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信息的完整性战胜碎片化传播,以简明扼要的叙述为海量信息导读,以信息的真实准确来树立权威性;以解读的客观公正树立公信力。放眼现在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追求内容优化方面各出奇招,心灵鸡汤喝到让你撑,政策解读不惜创造新闻,存在着普通常识多、个性故事少,就事论事多、鞭辟入里少,照抄照转多、独家挖掘少,有些媒体还存在耸人听闻多、客观公正少的现象。我们《医药经济报》作为正规权威的专业大报,在转型时期,更好地做好政策法规的扩音器、产业思维的显示器、杂音噪音的过滤器、险滩暗礁的预警器、社会舆论的稳定器,这是在诸多变化中,始终不能变的宗旨。因为我们35年的努力,始终是在为《医药经济报》建设着一个品牌的“银行”;虽然我们远远没有到与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相提并论的程度,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前瞻、权威、原创的研究报道实力,不论依附什么介质,《医药经济报》的品牌都将熠熠生辉。

    35年,从油印到数码,从纸媒到融媒,从邮发代号到微信公众号,从约稿信到朋友圈,曾经定格的移动了,曾经天涯的互联了,曾经的岁月远去了…然而,情怀不老,初衷难却。35年,3677期报纸,每一次读我,是否体验到“读你的感觉像三月”。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正如世界没有“如果”,今生,与你的相逢,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故事还在继续……说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说说我们与医药行业的风花雪月。35年,伴清风朗月,所有与我一样热爱《医药经济报》的朋友,我们用文字结缘,互架心桥,跨越鸿沟,让飞扬思绪在《医药经济报》平台找到最踏实的归宿,恰似一条“回家的路”。当年的明月,照着这条路,还是这条路,梦在穿越,心已到达。

    

     (■本报总编 陶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