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6.01.08
编号:121275
天然熊胆与人工熊胆之争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8日 中国科学报 2016.01.08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记者 胡珉琦

    自从2015年12月14日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申请挂牌新三板以来,其陷入动物保护组织、公益人士集体声讨的局面,时隔三年再次出现。而且,就在它第二次尝试冲击资本市场之前,人工熊胆替代品的研发已经获得了国内重大专项课题的立项支持。归真堂上市之争、天然熊胆与人工熊胆之争,成为了近期舆论热议的话题之一。

    活熊取胆是夕阳产业

    福建归真堂是一家“从事熊胆粉等系列中药产品及含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熊胆粉的原料是通过黑熊养殖,获取熊胆汁的方式获得的。其成立时间并不是很长,而它的上市之路从一开始就一波三折。
, 百拇医药
    早在2009年,归真堂先是在福建的地方媒体上刊登了上市辅导公告,此后亚洲动物基金和媒体纷纷发出了反对声音。2012年,证监会公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归真堂榜上有名,于是掀起了舆论的新一轮抗议。直到2013年,归真堂自己宣布上市中止。时隔近三年,归真堂卷土重来,并选择了门槛较低的新三板。

    据媒体披露,三年来归真堂拥有的黑熊数量已经从400多头发展到了899头,规模扩大了一倍。其对外介绍的黑熊养殖基地规划面积为3000亩,一期占地1200亩,计划养殖黑熊达1200头以上,将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黑熊生态养殖基地。

    对此,环保组织的反应依旧迅速。2015年12月15日,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它基金”)即发表声明表示反对。据悉,它基金还致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监管部门,呼吁监管层对归真堂的挂牌请求审查时,不予批准;12月17日,亚洲动物基金发表了反对归真堂挂牌新三板的声明。
, 百拇医药
    它基金理事长、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越的态度很明确,她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活熊取胆是一个夕阳产业,政府的态度也是不鼓励的。这么多年以来,政府的方式是,活熊取胆的养熊企业关闭一家就撕掉一家的牌照,新牌照一律不发。既然它是一个夕阳产业,那么它的存续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我们不认为应该让投资者为它的未来买单。”

    根据亚洲动物基金在2011年的统计资料,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含熊胆的药品共243个,而截至目前,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到经批准的含熊胆的药品已经减少为147个。

    痛苦并没有消失

    活熊取胆招致舆论压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获取胆汁的过程是残忍的。归真堂此次在说明书第三页的“重大事项提示”中重申,此前舆论对黑熊养殖和无管引流存在误解,并表示公司是“在保护动物的前提下,通过养殖黑熊,合理利用药用动物资源,为中医临床及治病救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中药材资源”。
, http://www.100md.com
    “无管引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技术并不采用“异物”制造瘘管,而是用取自黑熊腹部内的组织造瘘。1996年,国家林业部出台《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养殖企业必须使用“无管引流”技术采集熊胆,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黑熊的痛苦。

    目前,归真堂对外表示,自己使用的已经是第三代“无管引流”技术。但是,原国家首席兽医师、中国兽医协会会长贾幼陵还是重申了他的观点:“通过人工造瘘取胆,造成熊内部器官暴露于空气中,势必形成百分之百的感染机会,形成炎症、息肉、粘连、消化不良等原发和继发性的病症,造成对动物的终身伤害与痛苦。”

    “黑熊这个产业完全没有一个合理的能够被接受的动物福利的要求标准约束它,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种标准下让黑熊带着伤口免受痛苦。”长期从事反对活熊取胆工作的它基金秘书长张小海说。

    此外,他也反对这种做法可能起到保护动物的说法。在张小海看来,活熊取胆不仅没有起到保护野生黑熊的作用,更是刺激了人们对野生动物制品的需求,误导了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正确理解,培养了不正确的野生动物价值观。
, 百拇医药
    舆论的质疑和抗议,也再次考验了审批机构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人工熊胆研发进行时

    活熊取胆引发的争议还涉及人工熊胆研发迟缓的问题。

    2012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国家药监局的回应:“人工替代品本身是很复杂的,其工艺水平、临床效果能否达到天然品的水平,需要大量的专家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但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药典》第一、二、三届委员高益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珍稀动物和贵重动物代用品的研究由来已久,人工麝香在整个代用品研究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例子。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寻找天然麝香代用品。之所以花了30多年才进入临床,是因为合成麝香最主要的成分麝香酮是液体状的,而非粉末这样的常态状,因此,很长时间内无法真正把麝香酮变成麝香,该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解决。直到有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动物中的物质可以作为载体,再把麝香酮加进去,就可以制成一定浓度的麝香。从这个角度看,高益民认为,熊胆的人工备制不面临这样的难题。
, 百拇医药
    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批准人工麝香进行临床研究,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人工麝香研究”的临床研究部分正是由高益民主持的。他设计了分组取代双盲对照试验,结果证明了人工麝香在入药上可以取代天然麝香的位置。“有人质疑人工制备的这些珍稀动物药效果不好,这句话是没有根据的。”高益民说。

    不过,他也一再强调,这不意味着人工熊胆可以等同于天然熊胆,事实上,人工麝香也不可能等同于天然麝香。“如果人工熊胆通过审批,那么在医学上,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人工熊胆可以取代含有天然熊胆成分的中成药制剂中天然熊胆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中成药制剂中,人工熊胆能与天然熊胆药理作用及其强度基本一致。这才是评价人工制备珍稀动物成分入药的正确说法。

    正因如此,早在1983年,卫生部就批准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承担人工熊胆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同样由高益民完成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但经过30多年,人工熊胆依然难产,才引来舆论的猜测和质疑。

    不过,2014年,中国最大的熊胆采购商、一家上海的药业公司已经公开表示正在进行人工熊胆研究,“体外培育熊胆粉关键技术及临床前研究课题”已获得“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支持。

    它基金认为,在国家支持开发人工熊胆的大背景下,养熊产业是时候考虑如何转型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