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6.01.15
编号:121510
寒冬话“数九”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5日 中国科学报 2016.01.15
     我们的祖先把自冬至之日起,每九天分为一个时段,依次定为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这八十一天的时间称为“数九”,是一年中天气由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最明显的阶段。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说明寒冷程度的方法。在《唐杂录》上记载:“唐宫中以女工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见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工。”可见冬至过后白昼渐长的规律早已被我们先人所掌握。

    冬至这一天,地面受到的太阳光和热最少,按说应该是天气最冷的时候,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最冷的天气是出现在三九或四九。这是为什么呢?其道理是因为地面在夏秋季节所积累的热量还可补偿这时间夜里向外散失的热量,所以气温还不能很快降到最低的程度。过了冬至,尽管太阳直射的角度向北纬23度27分的北回归线移来,白天不断加长,黑夜逐渐缩短,太阳辐射的热量也有增加,然而天气却还在继续变冷。原因就是这时地面向外散发的热量,远远超过了从太阳辐射所获得的热量,当在小寒到大寒期间,即三九前后,地面把以前积累的热量耗损贻尽,使气温降到最低值,所以才是最冷的时候。在此之后,由于日照时间不断加长,太阳辐射的热量又逐渐增多,气温便开始回升了。地面散失的热量也不断减少,天气也就逐渐暖和起来了。到了五九的末尾,地面获得的热量,便又大于所散失的热量,这便是“春打六九头”的缘由。此时,严寒季节基本过去,真正到了冬季的尽头,便开始“阳升春又来”了。在南方各地,已是鲜花遍野;而在东北却仍冰天雪地,即如人们所说的:“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由于塞外地理纬度较高,春来较晚,得到九九完了,才能春回大地。
, 百拇医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天时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但总结出“冷在三九”的宝贵经验,而且还根据物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编成口头禅:“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就是以冬至为起标点的九九歌,共八十一天,再加一九,刚好九十天,到了春分,即冬至过后三个月,便又是一个农事大忙的季节了。由于我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这里所反映的虽是那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与塞北的物候状况还较相近。只不过在刚交九时比较悬殊些。当九九结束时,南北的温差便逐渐缩小,再加一九,即春分时,如遇暖流,塞北大地也能开犁种麦了,所以最后的“耕牛遍地走”也还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农业谚语曰:“一九不冷二九冷,三九不冷倒春寒。”由于2016年(丙申猴年)的立春日是在春节前三天,即“春脖子”稍短,节气往前赶,出现“倒春寒”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农谚还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也就是说冬季特别是“三九”期间最寒冷,到夏季特别是中伏时候才会最炎热。这是个180天的韵律关系,我从事多年的农业气象工作,对上述两条农谚进行过多次验证,每次都是正确的,这是我们祖先在千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 百拇医药
    那么“三九”的冷暖与农业丰欠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除光照和水分以外,关键是温度条件,特别是由抽穗到开花期,达不到它所要求的高温指标,就会影响开花结实。如玉米和水稻,都是喜温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整个生育过程均宜处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玉米抽穗和开花期适宜的温度为25℃~26℃;水稻更要求较高的温度,在分蘖期的适宜温度为32℃,气温低于20℃,就不能很好的分蘖,开花期温度以25℃~30℃为宜,如果温度降到18℃以下,就会影响授粉,成熟期要求适宜温度是20℃~25℃,满足不了上述指标,就会影响结实,降低产量。

    由此可见,冬天特别是“三九”不寒冷,那么夏天特别是三伏天就不会太炎热,将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去年的中伏并不太炎热,但后期的“秋老虎”(气象上把立秋后的高温期称为秋老虎)阶段温度较高,天气晴好,促进了农作物的产量形成,仍然获得了大丰收。今年夏天能否是个高温季节呢?将待时间的验证了。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http://www.100md.com(徐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