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745505
缅怀悼念石仰山:一世悬壶 仁心济世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石仰山:一世悬壶 仁心济世

     石仰山:一世悬壶 仁心济世

    2015年12月27日,国医大师、石氏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石仰山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5岁。石仰山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在伤科治疗上成绩卓越。他的离世,是中医界的巨大损失。谨以此版悼念!

    石氏伤科第四代、第五代传人

    踏上学医之路,方知路漫修远,好在梦想依然,加之亲朋鼓励,我对中医伤科的学习渐入佳境。上海伤科八大家流派芬芳,特色各异,然而要数最有影响力和学术生命力的伤科流派非历经百余年传承与发展的石氏伤科莫属。因此,学习钻研石氏伤科学术精华渐渐成了我的研究兴趣。

    1980年的一次伤科学术年会上,我所提交的一篇交流论文得到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教授的专业点评,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石仰山教授不仅在会上就我论文中的个别细微之处与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还在会后的临床环节,主动于我的身边驻足,对我的临床手法细细端详,并亲自指导演示。这便是我与恩师的第一次结缘,简单而纯粹,石仰山教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进的医学造诣深深地吸引了我。
, http://www.100md.com
    1990年,为推进上海黄浦区医疗卫生优势资源整合,黄浦区中医医院应运而生。石仰山教授任院长,并建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全面担负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断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改革的重任。而我也接到了调往黄浦区中医医院的通知。这也许就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来到黄浦区中医医院之后,但凡石仰山教授门诊,我都争取在一旁帮其抄方,我想,大概只有这样才能零距离感悟石氏伤科学术精华之内涵。

    1993年,与石仰山教授同辈的名中医们大都已年近花甲,出于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对后辈医师的培养,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人事局主办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研究班,我与李浩刚医师有幸被石仰山教授接纳,成为其学术继承人。跟随恩师越久,越能感受到恩师对中医骨伤事业的热忱与投入。在同事们眼中,恩师几乎全年无休,除了门诊、查房,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整理医案和临床科研中度过。尤其是在“石氏伤科研究室”成立后,石仰山教授和他的团队,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黄”敷药,结合医院临床,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运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共同开发,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1993年11月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作为新药开发,于1999年获国家卫生部三类外用新药。恩师不仅亲自主持了“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骨密1号、骨密2号(脾肾同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反应与修复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还点拨并指导我等后辈医师以石氏伤膏的开发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对石氏伤科其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现已开发形成几十余种系列药品。
, 百拇医药
    在恩师的专业指点和科学引领下,石氏伤科于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1998年被黄浦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黄浦区优势学科,200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专科,2006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007年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前,恩师嘱咐我负责石氏伤科研究室,希望我们能在临床研究的实证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在恩师的指导下,我们创设了石氏音乐与导引功法(音乐颈项平衡操、音乐肩周协衡操、音乐腰椎调衡操、音乐膝疾守衡操),在继承石氏手法传统的基础上,自创24秒点穴疗法(理伤快速点穴法)。

    2014年10月,恩师石仰山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共同表彰,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我有幸陪同恩师赴京,一同感受这一神圣的时刻。国医大师的荣誉既是对恩师石仰山教授从医六十余载,勤奋耕耘、大医精诚的高度肯定,亦是石氏流派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积淀传承、开拓创新的无上荣光。
,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24日,《国医大师》摄制组专程从北京来沪探望石仰山大师,恩师当天精神矍铄,欣然地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摄制组还特意再次前往医院拍摄了他在走廊上散步的画面……然而,一切竟是那么的突然。2015年12月27日14时33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与世长辞。

    恩师虽已驾鹤西归,但他留下的高尚医德和学术思想必将流芳百世。在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的倾囊相授和谆谆教诲下,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如今已羽翼丰满。我们将以石仰山大师为楷模,仰其高山,续其血脉,弘扬国医大师学术之精华,传承石氏流派百年积淀之精粹,发扬石氏流派大医精诚之优良传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再续辉煌而奋斗终生。(邱德华) (邱德华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深切缅怀石仰山老师
, 百拇医药
    

    作者王拥军(后左)在拜师会上与国医大师石仰山(前)合影

    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2015年12月27日下午永远离我们而去。恩师仙逝,悲痛欲绝!弟子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恩师!

    恩师一直关心弟子和团队的成长。20多年来,弟子赴沪求学之初,恩师就始终给予极大地信任和鼓舞!极大的坚定了弟子投身于中医伤科学事业的决心!200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成立之初,恩师又欣然应邀,担任研究所顾问。恩师经常到龙华医院和脊柱病研究所,悉心传授石氏伤科临床经验,不断探索伤科学术规律,还同施杞老师共同指导团队,成功申报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在恩师和施杞老师的积极倡导下,龙华医院成立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恩师还和施杞老师共同主编了《石筱山伤科学》,进一步加强了骨伤学科的内涵建设,推进了海内外石筱山弟子间的学术交流、协作发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 百拇医药
    恩师一生与人为善,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恩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还始终坚守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准则,诚师表也!弟子的成长,无不浸透着先生的关心和教诲,无不饱含先生对学科传承与创新的殷切期望。斯人已逝,薪火相传。赋诗一首,缅怀先师:

    天丧国医失圣手,地恸中华悲杏林。

    一代宗师继家学,四世折肱谨回春。

    高山仰首再难寻,逝水岂载渡船人。

    唯将月夜青灯影,不负橘井香满身。

    作为石氏伤科第五代弟子,我将继续以先生为学习的典范,做人的楷模,为继承和发展石氏伤科做出不懈的努力,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石仰山教授一路走好!(王拥军)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百拇医药
    继往开来 一代大师 ——悼念石仰山教授

    2015年12月27日下午2时33分,素为敬重的国医大师石仰山先生突然与世长辞,驾鹤西去!噩耗传来迅即遍转申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为之震惊和悲痛。适时我正从南京返回上海途中,高铁窗外正处在寒冬阴森和一片沉重雾霾中。列车飞驶前行,我亦若有所思,突然我的学生王拥军博士和莫文博士紧接着来电报丧,真是当空霹雳,令我神魂失散,呆若木鸡。当我如梦初醒时顿觉无尽悲伤痛结胸膺,虽已是不争事实,但依然难以置信。6天前我曾去医院探望,见他稍为消瘦,但眼神明炯,谈笑风生,思绪清晰。何知此次相见竟成永别,死神又何其残酷也!

    我与石仰山先生相识相知已五十余载,他为医为人历来为我敬仰,效尤楷模,尊为学长,如斯永别使我失去了一位挚友,面对九泉之下,黯然伤感于心。昔欧阳修曰:“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先生正是如斯“著在简册,昭如日星。”缅怀悲痛之心悼唁数语以寄哀思:
, 百拇医药
    石氏伤科,沪上一帜,肇始兰亭先祖,后续三山拓展,百肆秩载相传,继绝学立新说,探综纬誉华夏。四代传人,为首仰公,诞应天衷,聪睿明哲,仁笃慈惠,懿德为怀。秉承家学,通达文理,发皇要义,融会新知。纵论气血,尤精辨证,外治筋骨,内调脏腑,功法自然,得心应手,沉疴危疾,药到病除。治学严谨,器量弘深,恂恂恭谨,收朋交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勤诲祛蔽,桃李芬芳。惜护生命具恻隐,无别贵贱同一等。急公好义,振兴中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立为己任。弘扬流派,振声国粹,止于至善,殊荣盈室,有口皆碑。大师风范一代光辉,精诚所在高山仰止。爰勒兹唁哀思难倾,是则是效也。(施杞) (施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

    大师远去 音容宛在

    
, 百拇医药
    石仰山

    2015年12月27日,中医骨伤界一代大师,第二届国医大师、石氏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石仰山教授驾鹤仙逝了。

    作为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之一的我,有幸在1992年到当时的黄浦区中医医院伤科加强实习,第一次结识石仰山教授,并跟随他随诊,从病人对于他的信任赞誉中,朦朦胧胧感受到石氏伤科的神奇深奥;而石仰山教授的博学、谦逊、耐心也让我深深佩服并立志今后从事骨伤专业的决心。

    1992年夏天,我毕业踏入上海龙华医院骨伤科,这是由石仰山的父亲石筱山先生创建并担任第一任主任的科室,石仰山自2002年起又被聘为我们科室的顾问,曾经多次为我们讲授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还记得2002年7月25日第一次到我们科室给我们讲课,从石氏伤科的气血理论到兼邪、肝肾同治,从牛蒡子汤到柴胡细辛汤、椎脉回春汤,从羌活独活到僵蚕地龙,娓娓道来,使我们再一次系统领略了石氏伤科的精妙以及石仰山的传承发扬,大家受益匪浅,石仰山的学术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晚辈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都历历在目。至今我还保留着1992年跟随他抄方的笔记,时时拿出来揣摩回味,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大师已经远去了……
, 百拇医药
    石氏伤科到石仰山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作为石氏伤科的拓展者,石仰山遵循父训,师从黄文东学习中医经典,整理总结石筱山经验,重视气血的同时,发展了石氏伤科的兼邪理论,强调祛痰化浊;并且把石氏伤科的著名外用膏药——三色三黄敷药进行了剂型改良,成为使用更为方便的巴布剂型——石氏伤膏药,即现在的复方紫荆消伤膏,造福了更多的老百姓。基于石老的“学识渊博,虚怀若谷,德艺双馨,奖掖后学”,2014年他被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实乃名至所归。

    石仰山教授对晚辈的提携信任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他晚年由于身体关系已经不再出诊,有病人找到他,他会积极推荐他们找他的学生就诊。记得有一次门诊,有一位颈椎病的患者前来就诊,她见到我第一句话是:“是石仰山老先生让我来的,因为我住在你们医院附近,所以他让我找你这个学生看病”。当时我还愣了一下,带着一股诚惶诚恐的心情,仔细问诊、查体、搭脉、望舌、处方,送走病人以后,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深深感谢石仰山教授的信任,又唯恐辜负他的托付,直到下次病人复诊说“药吃得很好”,我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忍不住潸然泪下……

    石仰山教授常常对晚辈大加鼓励,他总是说:“看到你们现在的工作成就,真让我感觉到石氏伤科后继有人,相信你们一定会将石氏伤科科发扬光大,让更多的老百姓得益”。心系石氏伤科,更念百姓健康。古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石仰山教授的这份信任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莫文) (莫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