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1113
老人狂买保健品 背后难掩孤独心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25日 中国妇女报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目前,社会上一些无良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以所谓“回赠”“回馈”或“体验”“感恩之旅”等名义推销所谓“高大上”的保健品,借机牟取暴利,上当者均以老年人为主。有调查表明,上当花钱的老人中,90%都花费数万元,其中有些老人因为买保健品成了“月光族”,还继续向子女和朋友要钱买保健品。许多人都不明白,向来节俭得连打的都舍不得的老年人,为何会掏光了家底去成箱成箱地购买保健品?

    全国老龄委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50%,大中城市达70%。专家指出,在保健品畅销的当下,凸显了亲情缺失的问题,老人独居在家,渴望亲情,害怕孤独;子女不要因老人买了保健品而随意“批判”,应循序引导,换位思考;要多抽时间陪父母,多打电话,满足老人的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摆脱孤独阴影,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强洪

    “一年里,父母到处听课,接连买了磁疗床、理疗仪器、各类保健品,粗算下来花了四五万元。”日前,武汉市民刘女士痛苦不已地向中国妇女报记者反映,她的父母痴迷购买保健品,特别是72岁的老母亲往往一掷千金,“谁劝都劝不住”,为劝母亲,刘女士甚至还和母亲闹到了社区居委会。

    刘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其父母一年里买回来的“成果”:“一台理疗仪器8990元,一盒保健品4680元,还有各种各样的保健类软胶囊、各类治疗仪、康复仪、磁疗仪等。特别让我受不了的是,这其中许多东西根本就不用或不吃,放了好几年,过期就扔了。”和刘女士一样,还有几位读者也向记者反映了其父母买保健品的事情。

    “钱浪费了还不重要,就是担心老人的身体受影响,而且他们每天都会去上课,排着队进去,我们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刘女士说出了许多子女的担忧,“不知道这些课程都在讲什么,让老年人这么痴迷。”

    不法保健品商家迷惑老人的虚情“5招”

    现在,有些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打着延年益寿、保健养生的旗号,专门针对老年人营销其所谓“高大上”的保健品,借机牟取暴利,甚至百元左右的胶囊卖到了近万元。而平日里一向节俭的老人为何会迷上保健产品无休止地购买呢?记者通过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不法商家常用的几种迷惑老人的推销伎俩。

    1.打免费牌,送赠品、体检、旅游等。老人普遍都生活节俭,有时还爱占点小便宜,热衷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的小礼物,尤其对免费礼品、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旅游等方式几乎来者不拒。可就是这一“爱好”,往往就掉入了保健品推销的“陷阱”,保健品商家往往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有时候一袋米、一盒鸡蛋等就能把老年人忽悠了。甚至有一些老人被人忽悠得有病不到医院看病,却买这些几千甚至上万元一个“疗程”的保健品,还不惜与子女翻脸。

    2.打温情牌。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动不动就是“您就把我当儿子、女儿看待”的所谓“贴心”服务,让身边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倍感亲切,可一旦混熟了就开始向老人推销产品。

    3.杀熟。许多保健品商家还用传销的方式,专找熟人下手。老年人碍于情面,有时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4.“权威”迷惑。虽然一些老人并不相信保健品,但却十分信专家权威。保健品商家往往会举办所谓的讲座推销,就有一些所谓的“权威”坐镇宣传造势。有的不法商家雇托儿扮演“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该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也有的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来欺骗老人上当。

    5.回报承诺。不少老人手里有些闲钱,因此除了直接推销保健品,有的商家会骗老人说有大回报让其去投资;还有购买产品可成为会员;如果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等,老人一不留神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老人疯狂购买保健品背后的心理孤独

    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已成为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生活上缺乏关心和亲情,孤独缠身,寂寞难耐,更没有人为他们拿主意。平日若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便是最开心不过的事情。因此,不法保健品商家打起了感情牌、亲情牌,免费接送老年人搞集体活动、赠送小礼品、平日里嘘寒问暖等等,久而久之老年人的心理防线被击碎,感性屈服于理性,孤独的心被“虚情假意”所蒙蔽,便对不法商家产生了信赖之心,于是义无反顾购买所谓的保健品。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因此,在对众多不法保健品商家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老年孤独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孤独应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注

    不法保健品坑害老人可恶,儿女疏远与老人的亲情同样可悲。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给老人和子女们开出了心灵“药方”:在保健品畅销的当下,凸显了亲情缺失的问题,老人独居在家,渴望亲情,害怕孤独;子女不要因老人买了保健品而随意“批判”,应循序引导,换位思考;要多抽时间陪父母,即便不能经常见面,也要多打电话,满足老人的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子女不妨做好以下几点:

    1.经常关心家里的老人,多陪伴老人,即使忙或远回不来,也要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

    2.老人养生防病,吃一些对症的保健品是很好的。子女应帮助老人选择正确健康的保健品,避免老人花了冤枉钱,还伤害身体。

    3.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让老人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让其不易相信骗子的信口开河。

    4.要正确引导老人合理消费,并经常提醒老人: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尽量不要参加,遇到别人推销、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等理由推托。

    5.鼓励老人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体育锻炼、书画、唱歌、养花等,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并帮助老人尽量参加社会活动,多走出家门广交益友,多与同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尝试“老幼结对”,鼓励老人向孩子讲授生活常识和传统故事,并同孩子一起下棋、做手工等,使老人感受生活乐趣,摆脱孤独的阴影,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

    相关链接

    帮老人远离“陷阱”,识别保健品真伪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保健食品及化妆品室副主任、主任药师严小红指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功能。比如蜂胶胶囊,产品包装上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有“蓝帽子”标识,有生产日期、批号、生产厂家,这是合法的保健食品。

    什么是夸大宣传?举例来说,蜂胶胶囊盒子上面明明白白印着“本产品为保健食品,不具备治疗功能,不可作药品使用”。所以,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先仔细看看包装上写了什么,到底有没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功效。很显然,在保健品包装上,那些神奇的治疗功能是没有的,但是骗子们却把自己的产品说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而且还就专门针对老年人怕病、怕死的弱点,“没病吃一点身体更健康,有病吃了就好了,不用吃药”,往死里忽悠老人。

    那么,该如何预防家里的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时上当受骗呢?严小红建议,应该守住一个防线——严防死守。

    1.严防死守。切断与骗子之间一切联系,保健品销售员特别会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给他们盯上之后,邮寄资料、电话不断。此时,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骗子与家里的一切联系,严防死守,邮寄过来的宣传册直接扔掉,家里电话一响就抢着接。或者把老人家送到其他亲戚家住上一段时间,这样骗子联系不上,自然也就放弃了。

    2.控制金钱,不给钱没得买。兜里有钱才会想去买,对于买了又买、痴迷上当的老人,直接上大招把钱控制了。可能老人家觉得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会闹、会吵,但是只要坚持,他闹腾一阵子,也就不会再买了。

    3.买的产品是假货,记得要投诉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先建议到合法店铺购买正规保健食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最好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某一产品。保管好购买凭证,如购物小票或发票,若质量有问题,购物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据。

    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已公布批准的保健食品资料,购买时可核对相关信息与国家总局网站公布的产品信息是否一致。如果发现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可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31或12345。 (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