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大观 > 正文
编号:13044108
认识“上火”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7日 中国医药报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开始“上火”。“上火”是一种民间俗称,它属于中医学的“火热证”范畴。所谓“上火”,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一系列“热证”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如果一旦出现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时,都可被认为是“上火”。

    “火”为夏季主气,火与温、暑三气同性,所以夏季更易致人“上火”。此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中医病因学认为,人体除直接因自然界的风、火、热、燥等邪气的侵袭而引起“上火”外,七情所伤、过食辛辣油腻、抽烟喝酒、缺少睡眠等因素也会引起“火从内生”。火邪致病的机理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五脏六腑皆有“火”。比如,常见的口舌生疮,口角起泡、糜烂,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属于心火;咽干肿痛,口气烘热,鼻腔烘热、干燥,鼻翼或鼻头红肿疼痛,脸生疮包属于肺火;口干口臭,口唇起皮、干裂,牙龈肿痛,胃脘灼痛,多食易饥属于胃火;烦躁易急,目赤干涩,太阳穴胀痛,口苦,耳鸣如潮属于肝火;小便黄少属于小肠火;大便秘结属于大肠火,等等。中医认为,“火”又有虚实之分,胃肠、心、肝胆多实火,表现出牙龈疼痛、咽喉干痛、口舌生疮、口渴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的可归为实火,青壮年多易出现;虚火多表现为肺、肾阴虚症状,比如出现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的归为虚火,老年人以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易出现虚火。

    “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证,不仅令人不舒服,而且“上火”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临床观察表明,常见的急性结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体炎、牙周炎、粉刺痤疮、便秘、胃脘热痛、尿道感染等疾病,常与火邪或热毒太盛有关。“火热之邪”易竭耗阴液,导致血液浓稠,造成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不畅。所以,对于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病患者,“上火”还可能引起高血压、脑中风等疾病的发作。有研究认为,中医的“火邪”致病,可能会使人体内有毒的代谢物如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合物积滞在人体中,从而损害肝、肾等脏器。及时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有助于避免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上火”适宜选用哪些中成药呢?

    “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治疗法,即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清内热,达到热除火退的目的。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等作用。治疗实火,应以清热泻火为主。通常的祛火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四季三黄软胶囊、上清丸、清火片、一清胶囊(颗粒剂)等,适用于各脏腑实火证。胃火偏盛者,可用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心火甚者宜选导赤丸、久芝清心丸、栀麦清火片、大神口炎清等;肝胆有火者宜用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九味牛黄丸等;肺火者可选用清肺抑火丸、黄栀花口服液、金花消痤丸等。至于肺、肾阴虚所致的虚火,当以滋阴降火为主,如大神口炎清颗粒、玄麦甘桔冲剂、知柏地黄浓缩丸(丸)、麦味地黄丸等,均可酌情选用。

    如今清热祛火药品种甚多,选药时一定要注意对证,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由于清热祛火药多苦寒或有泻下作用,孕妇及脾胃虚弱或腹泻者应当慎用。 (蒲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