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28587
周仲瑛论治高血压(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491期
证治六辨,注意辨别泻火与滋阴的应用,辨温补脾肾变法之应用,临证要点,温清并用法,验案举隅,案1,清火化痰法,患者,病史,按,案2,温养肝肾法,案3,温清并用法,初诊,二诊,三诊
     若肝肾不足,阴虚及阳,仍当阴阳并调,温清并用,在温阳药中加入滋阴药物,阴中求阳,滋阴济阳,并佐以苦泄之品,以防温药助阳伤阴之弊,同时还寓有“从治”之意,有利于诱导虚阳的潜降。通过温清并用,达到阴阳并调的目的。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与气血关系最密,且为本病的主病之脏,故调气以平降、疏利肝气为要,和血亦多选入肝之品。由于气血失调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且每与风阳痰火相因为患,故调气和血常与熄风、潜阳、清火、化痰诸法配合使用,但须按其主次选方用药。

    证治六辨

    肝风有上冒和旁走之分,虚实之辨

    肝风是由于肝阳亢盛所致,在病理反映上有两类情况:一是肝风上冒巅顶,表现为头部掣痛、眩晕,如坐舟车,耳鸣目花,甚则一时性厥仆,治当熄风潜阳,用天麻、钩藤、白蒺藜、(野)菊花、罗布麻叶、石决明、龙齿、牡蛎、珍珠母、羚羊角之类;二是肝风旁走入络,表现为肢体麻木,抽搐,肌肉膶动,项强,语謇,甚则瘫痪不遂,治当祛风和络,用豨莶草、地龙、蝎尾、僵蚕、臭梧桐等。

    至于风阳亢盛,由于血不养肝,水不涵木而致者,虽有眩晕、肢麻等虚风内动之候,但必具肝肾阴虚之征,治疗上应以滋水涵木为主,以达到内风平熄的目的,与阳亢风动、单纯用熄风潜阳法的实证有所不同。

    具体言之,水不涵木者,当滋肾养肝,育阴潜阳,用生地、元参、阿胶、女贞子、桑葚子、牡蛎、龟板、炙鳖甲等品。若阴血不足,血不养肝者,当养血柔肝以熄风和络,用当归、地黄、白芍、枸杞子、首乌、黑芝麻等品。以上两类药物虽交叉合用,但组方时应把握其主次比例,同时佐以熄风或祛风之品。

    痰证当辨痰浊、痰火、风痰之异

    痰盛者,一般多兼火象,上犯头目则头晕痛,目眩,内犯心神则神情异常,心烦易惊,呆钝,独语,喜哭无常。治当清火化痰,用黄连温胆汤、滚痰丸、雪羹汤合胆星、竺黄、竹沥、海藻、风化硝之类;若痰与风合,可表现风动痰升而见眩晕,又因风痰入络而肢体麻木,重着不遂,舌强语蹇。治应祛风化痰,取半夏天麻白术汤意配僵蚕、南星、白附子之类,或另吞指迷茯苓丸。

    若表现为痰浊之候,而无明显火象者,其证形体多肥,面色黄滞,头昏重,胸闷气短,痰多黏白,咯吐不利,嗜睡,泛恶,口黏多涎,舌强不和,苔白腻,脉沉滑。治当燥湿化痰、泄浊开痹,可用二陈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气逆加旋复花、苏子;嗜卧加南星、菖蒲、远志、矾郁金。这类证候,有的可进一步化火,但在本质上,每与脾气虚弱有关,若久延脾虚之症趋向明显者,当转予甘温补脾以治本。

    火盛者有清肝泻火与兼泄心肾之别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