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61883
只要有勇气,我都支持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22日 生命时报
     医生集团让不少体制内医生蠢蠢欲动,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话题。从现代医院发展历史来看,医院原本就是“医生集团”。最早医生都是个体行医,后来形成医院,在一起工作组成了“医生集团”。刚开始是Physician Talks(医生说了算),有了医院后成了Money Talks(资本说了算,以私立医院为主)或Power Talks(政府说了算,以公立医院为主)。现在不少医生对医院不满意,想要更大的自主权,于是又变回Physician Talks,就出现了现在的“医生集团”。

    据我观察,医生集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制外医生集团,如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与美国的模式类似,但缺乏第三方保险,面临病人不够、可持续差的问题。他们多数服务自费和有商业保险的中高端病人,不少与高端民营医院展开合作。

    另一类是体制内医生集团,其风头正劲,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医生集团。这种模式既不脱离体制,又能享受体制外的自由。一定程度上看,它能对病人实现集团内上下级医生之间的转诊,有助于分级诊疗;能为他们日后的“出走”创造品牌和病人基础;还能为集团内的专家带来自己更想要的专科病人。但医生们多数只用业余时间,这样很难形成一个逻辑清晰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满足投资者需求。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仍旧认为,医生集团是将来的趋势。目前阶段,政府保持开放心态就好,不宜过多干预。毕竟,医改成功不成功,关键看人,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后面都好办。而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医生集团,就是为此做加法。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如果有员工创立或参与医生集团,只要有勇气、有能力,我都支持。

    有人说我宽容,其实我有“私心”。这种体制内外兼顾的模式,让有能力的医生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获得阳光、公开的收入,难道不比收病人红包、过度医疗强吗?从医院人力成本考虑,有能力的人在外面挣得多,我就可以把“蛋糕”多分给小医生、小护士们,保证这些最需要钱、力量最单薄群体的收入。

    如此看来,何乐而不为?▲, http://www.100md.com(江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