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81730
屠呦呦的科研模式值得复制效仿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544期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收创新手段,她和她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对于研制系列青蒿素类药品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成就是传统中医带给世界的礼物。笔者认为,青年中医科研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屠呦呦曾回忆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西晋葛洪的处方成为契机。翻遍古代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给了她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1971年10月,她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转折点是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也正是这一发现,在40多年后让屠呦呦教授成功问鼎诺奖。继续回顾青蒿素诞生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现代药物发明的严格的制药流程,即“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模式。这也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从此确立了在抗疟疾药物中的王牌地位。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类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种能给研究者带来灵感和智慧的例子。比如《伤寒论》中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经别、不同症状的疾病,辨证施治,精准用药,很多经方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中医治疗情志病、妇科病、消渴、眩、晕等疾病方面,数千年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处方群和用药经验。怎样应用现代科技,发挥团队优势,多学科融合,以更加自信、开放、求真的心态,更为精准地辨别、提取出其有效成分,开发出更多新药,提高临床效果,无疑是摆在现代中医药人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去年12月,屠呦呦教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时,再次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她坚信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挖掘而出,她通过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深觉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学习、复制和效仿屠呦呦教授发明青蒿素的科研模式,或许能给中医药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实现新突破。

    (作者徐宏伟单位系河南省卫生计生委),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