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62300
再谈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6日 《家庭文化》
     为了搞清楚“毛主席关于《去》画说法”的这一情况,刘春华当时通过查询人民日报、国务院文化组、全国美展办公室以及新华书店发行渠道等途径,都没有找到有关于《去》画的任何书面的负面意见和说法,而且《去》画一直在发行出售。尤其在1972年5月23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由国务院文化组举办(后改为文化部),自“文革”后以国家名义举办的第一个全国美展,也是自1964年全国美术展览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大型美术展览,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了“文化大革命”以来产生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等,刘春华所作的《去》画被陈列在序厅正中央。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立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消息报道,标题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美术和摄影作品》,这说明《去》画一直是作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全国得到肯定和推崇的。

    关于油画宣传降温一事,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与美国记者斯诺进行了历史性谈话,毛主席谈到“四个伟大”“讨嫌”,指出个人崇拜过分了。1971年5月全国外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实事求是的对外宣传。197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毛泽东关于对外宣传工作的23则批示。这些批示表明毛主席对当时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些意见,主要是对外宣工作中的一些“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尤其是1971年9月后的一些特殊事件,政治氛围也变得特殊。根据这些指示精神和当时全国的特殊政治气候,不少著名纪念馆都对基本陈列进行了修改。同年9月,安源纪念馆对基本陈列进行了大修改,拿下了该馆序厅中陈列的“四个伟大”的题词和林彪语录。但序厅正面陈列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依然陈列着,直到1972年9月才被撤下,换上了毛主席标准像,“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也更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这说明《去》画宣传降温是1972年以后才开始的,是由当时全国要求改变形式主义的宣传、反对过分个人崇拜的大环境、大背景决定的。

    《去》画的降温,除了政治因素,据刘春华先生回忆,这也与他本人与江青的关系闹僵不无关系。1972年3月份,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学习“批林整风”的市委扩大会议,在小组讨论会上,刘春华对江青的一些说法公开表示了不同意见。这些不同看法通过会议《简报》和新华社的一位驻会女记者写的《内参》上报。江青当时何等威风,谁敢公开表示对她的反抗呢?如前文提到过的,刘春华画过《毛主席和林彪在井冈山》一画,借此,有了江青说刘春华“是林彪一伙的”的诬陷,刘春华也因此受到了4年多的“审查”。在特殊年代,油画作者“出了问题”,油画降温也是在所难免的。历史终究会给人一个交代。打倒“四人帮”后,北京市委书记丁国钰明确告诉刘春华:“江青当年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发雷霆,诬蔑你是‘林彪一伙的’。”北京市委书记黄作珍也告诉刘春华:“这些传说是江青捣的鬼,她为了整你这个人,不得不想办法捣鬼。”最终,在1979年中共北京市委的313号文件通知《关于刘春华同志被江青诬陷问题的结论意见》中作出决定,文件指出:“江青……说刘春华同志‘是林彪一伙的’,没有任何根据,纯属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给予平反。”

    当然,我们客观地抛开各种政治、历史、个人等交叉因素来看,《去》画实质上就是一幅艺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的宣传都自然逃不过艺术圈这种忽冷忽热、冷热交替的内在运行周期规律。当一个作品的宣传达到顶峰时,逐渐降温、遇冷是其艺术生命周期的必然之路,因此,《去》画在被疯狂追捧后逐渐降温,也是一件很自然不过的事情。

    时隔48年后,毛主席当时是怎样看待这幅画的,至少从目前的历史线索和脉络来看,毛主席对《去》画是否表示了不满意,我们没有找到具体有说服力的史料证据。但是,无论毛主席满意与否,《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已经永远定格在了中国历史上。正因为如此,有关它的各种说法和故事还会不断出现。

    关于毛主席穿长衫还是短衫以及怎样到安源的问题?

    刘春华画笔下的毛主席身穿长衫,手拿一把湖南雨伞,独自徒步去安源。对于这样一个画面,有党史研究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毛泽东当年去安源穿的是短衫,根据是1971年张春桥在韶山纪念馆的讲话,张春桥回忆到他亲耳听到毛主席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张春桥当时又说,有的同志向主席解释说:“您在去安源路上,可能是穿的长衫。”对于这个说法毛主席是否做了回答,又做了怎样的回答,张春桥没有提到,也没有历史记载,答案无非只有两种,“长衫”或“短衫”。张春桥也谈到:“当时是否有两种情况:在上层和知识分子当中,可能穿长衫;在工农群众中,就可能穿短衣”。所以仅仅从张春桥的这次谈话内容来看,就完全肯定“毛主席不是穿长衫”的说服力还欠缺一些。《去》画中的毛主席穿长衫也是有历史考量的。当时负责“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以下简称“安展”)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老师张培森,据他回忆说,《去》画的命题是展览会组织者们提出的,筹备组会给创作者提供一些资料根据,《去》画根据的讲义是文革前人大党史系与全总工运史研究室等单位合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其中记载着:“1921年秋天,毛泽东同志到安源煤矿开辟工作的时候,他背着一把破雨伞,穿着一身旧蓝布衣服,深入矿井……”

    除了讲义外,更主要的是刘春华在画这幅画之前,与其他美工人员一道,在安源体验生活,其中他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到了不少老工人关于毛主席第一次来安源的历史回忆资料。据1959年萍矿老工人集体回忆说:“他(毛主席)第一次来安源,对矿区还不熟悉,正要找人问路,恰好碰见刚出班的工人文归生。文归生同志记得:毛主席当时穿着一件旧蓝布学生装,斜背着一把雨伞,身材魁伟……”据1964年11月当年带毛主席下矿井的安源老工人张竹林回忆说:“1921年不记得是秋天还是冬天,那日我正在毛紫云家挑水,有个穿长衣的客人,手里拿一把湘潭雨伞向我打听毛师爷住在哪里……我才知道这位客人叫毛润之。” 1967年5月17日,据萍矿老工人黄锡高在访谈的时候也提到,“我还听说过毛主席在罢工前穿长衣来过安源,住在姓毛的家里。” 1967年8月21日,曾是安源矿工的王耀南少将也谈到:“主席去安源是走路去的,穿了长衣,带了雨伞,长衣的右边叉子上拉破了一个口子,有两三个补丁。”从这些历史回忆的时间来看,都早于《去》画问世的时间。刘春华作为作者,根据在安源采访老工人的回忆及对历史画面的考虑,画笔下以 “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穿长衫”为定型装也是情理之中。再者,结合当年的时代特点,民国时期读书人的形象大多为“长衫先生”,而毛主席去安源时的公开身份就是湖南一师附小主事,即“教人知识的先生”,这样穿着打扮的读书人既不容易被当成是破坏分子,也容易被没文化的工人接受和尊重,那第一次去安源穿长衫就比较符合毛主席当年的特殊身份和时代背景。当然,不能排除毛主席在安源也穿短衫,他下矿井,走访工人,穿短衫不仅方便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他与工人们的身份差异,有利于他走进工人,打开工人们的心窗。

    再谈谈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是步行还是坐火车的问题。油画表现的毛主席是步行去安源的,对此,也有学者表示了不同看法,因为最早说毛主席去安源是步行的是江青。1966年11月19日,江青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代表时说:“安源煤矿是毛主席走去的,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个老乡就聊聊。”先不管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江青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正是她如日中天的时候,可谓是“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她的话无人不敢不当回事,不仅要当回事,而且要认真对待。所以在张培森保留的“安展”展览内容设计提纲中,在“毛主席亲自到安源播下革命火种”这一部分里,就列有“毛主席徒步到安源油画”这一项。按照江青在北航的谈话,包括张培森及展览会内容资料组的同志都同意在主席形象上要突出“走出去”这一点,显示毛主席去开辟安源工运,深入群众的决心。在刘春华的《去》画中,也很好地描绘了这一形象。再根据前文提到的汪东兴回忆毛主席在审查《去》画时所说的内容,“……鞋子嘛,也没有这样好,那时常常走路,有时一走几天,鞋破了,就光脚走……”毛主席基本是肯定《去》画上突出他 “走着去安源” 的。

    总而言之,就我们过去和现在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还不能对毛主席当年去安源是穿长衫还是短衫,是步行还是坐火车等问题下一个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再者,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去》画作为一件艺术作品,不必要完全照搬和复制生活。无论毛主席去安源是穿长衫或短衫也好,是徒步或坐火车去安源也罢,这些都构不成影响毛主席去安源,领导和开创安源工人运动伟大革命实践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安源工运的革命烈火要熊熊燃烧已经是历史必然,不会以毛泽东穿的长衫还是短衫或者他徒步还是乘车去的安源为转移。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特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解读历史,一定不能割裂特定的时代背景,离开了那个历史环境,任何对历史的审视和解读都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研究历史,要尽可能的用权威又全面的史料解读过去,这才是每个历史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

    注:何入军,江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张丹,江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研究员。

    文稿经刘春华先生审稿、定稿,耿兴敏老师阅读、推荐。, 百拇医药(何入军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