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62293
人生路上相搀扶,“六朵金花”抱团养老欢乐多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6日 《人生与伴侣》
     除了做公益和平时在家活动外,张韵琴很注重彼此之间互相提高。张韵琴喜欢唱歌,在她的带动下,姐儿仨加入了社区老年合唱团,每周三,她们都坚持排练。合唱团由20多位退休老人组成,他们都从艰苦的岁月走来,对《北京的金山上》《红星照我去战斗》《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有很深的感情。团友们排练时,说说笑笑,十分快活。排练三个月不到,三姐妹和伙伴们已达到了演出级别。

    转眼间,三姐妹抱团养老过去了五年时光,她们相处得比亲姐妹还亲,虽然偶尔闹些小别扭,但总能很快取得谅解。三姐妹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行动也不用别人搀扶。别人问起长寿秘诀,张韵琴说,我们三姐妹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爱好,生活也很规律,再加上在社区长期巡逻锻炼,这可能是身体好的主要原因。

    三姐妹互助养老优势明显,她们的互助组成立五周年时,85岁的鲁云生老人加入进来,七周年时又吸收了75岁的乔秀英。

    新成员加盟须过“试用期”,“六朵金花”抱团养老受肯定

    让张韵琴高兴的是,在她们的互助养老组成立十周年的时候,74岁的冯美娟也加入进来。冯美娟的加入,优化了团队的年龄组合,也使得她们的养老互助进入了“六朵金花”绽放的时代。

    其实,自张韵琴她们的养老互助组成立以来,不断有人找到张韵琴要求加入。张韵琴清楚,她和孙大姐等之所以十年来亲如姐妹,是因为她们性格互补,彼此之间相互包容,即便有小别扭很快就能化解。对于想要加盟的新成员,张韵琴都会讲清楚,彼此之间设一个“试用期”,试用期内如果磨合好了,再接收她成为新的成员。

    2008年春节后,有一位叫刘菊兰(化名)的老人申请加入,张韵琴提出,彼此之间有一个月的适应期,刘菊兰答应了。

    起初,刘菊兰感觉姐妹们互助的形式很新鲜,前几天每天都准时过来和组员们会合,参加活动也很积极。然而,新鲜劲儿过去以后,刘菊兰每天牵挂着她上小学的孙子,对参加姐妹们的活动变得心不在焉,有时想来就来,不想来两天不照面。张韵琴代表“组织”和她谈了次话,提出如果真想加入互助组,就要有团队精神,坚持和大家一起活动。即使有事不来的话,也应打个电话给大家说一声。刘菊兰权衡再三,觉得她不太适应互助养老这种形式,就选择了退出。

    通过多年的磨合,张韵琴认为,现在的“六朵金花”在一起最为合适。生物学上,六角形的蜂巢结构最稳定,六个人比三四个人更热闹,学新事物效率更高。三四个人的团队略显单薄,比如一个活动,可能你有事儿,也可能她有事儿,人少了活动就组织不起来。

    在张韵琴看来,互助养老团队中,除了要有团队精神外,最重要的还是年龄结构要合适,都是八旬、九旬的高龄老人,难以彼此帮扶。她的互助养老团队中,年纪最小的冯美娟76岁,她身体结实,手脚勤快,在组里担任的任务很多。比如,活动回来,组员们有些累,不愿做饭,冯美娟便自告奋勇去买饭。组里有的老人水费、煤气费忘缴了,也是她主动帮着给缴了。

    组里另一位比较年轻的乔秀英也很热心。有一次,临睡前姐妹们互通电话道晚安时,唯有国瑾如的电话打不通,张韵琴很是担心,她打电话给乔秀英,约她一起到国瑾如家里去看看。

    两人在国瑾如家的楼下会合,站在楼下望去,发现国瑾如家里的灯还亮着,心里踏实了些。随后,她们上楼敲响了国瑾如的家门,几分钟后,国瑾如穿着睡衣打开了门,看到她气色正常,张韵琴松了口气。

    “晚上看亮灯,白天看窗帘”,在长期的互助式养老中,张韵琴和姐妹们摸索出察看姐妹们是否正常、安全的心得。2014年4月的一天,早过了姐妹们约定会合的时间,年龄最大的孙桂兰却迟迟未来,张韵琴有种不祥之感。她让其他姐妹等着,然后叫上乔秀英前去看个究竟。

    到了孙桂兰家的楼下,张韵琴抬眼望去,赫然发现孙桂兰朝阳那间卧室的窗帘没有拉开,她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她和乔秀英急忙上楼,用事先孙桂兰交给她的备用钥匙打开门,两人进门后直奔卧室,果然发现孙大姐躺在床上,大睁着眼睛,却不敢动弹。看到张韵琴二人进来,她指着自己的头,痛苦地说,早上起床猛了,头晕得厉害,不敢下床。

    张韵琴怕孙桂兰有中风症状,不敢擅动她的体位,而是拨打了120。急救车很快赶了过来,把孙桂兰送到了医院急诊室,经过检查,孙大姐脑部缺血,造成了眩晕症。

    孙桂兰住院期间,互助组的姐妹们轮流前来陪护。看到这帮老姐妹亲亲热热地说笑,弄清真相的室友都很惊讶,感慨这帮姐妹相处亲密,都觉得这种养老模式很好。

    孙桂兰康复后,老姐妹们又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由于她们十余年抱团养老的成功运行,天津市在全市社区居民中积极推广这种养老模式。而在已进入老龄化的今天,也必将有更多值得借鉴的养老方式出现。

    [编后语]

    现今社会,很多老人存在一个生活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老了,不中用了,所以才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老而无用”的位置上,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这样长期下去,对身心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中的几位老人,以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取己之长,补对方之短的模式生活在一起,不仅在“抱团”的过程中避免了这种“老而无用”的心态,而且还以积极的态度影响了别人。

    这种模式值得社会大力提倡,但在提倡的同时,是不是整个社会也应该从配套政策、设施甚至扶持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呢?一种好的模式,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配合,而且,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能为社会降低养老成本,还会从整个社会风气和助老精神上有所提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对这种模式以子女的身份加以肯定和认可,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享、老有所帮、老有所乐。

    编辑 / 若水, http://www.100md.com(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