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读书汇 > 正文
编号:12998396
《最好的抉择》丨怎样做一个聪明的病人2016.10.2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24日 磕学家
     这条音频说的是,怎样才能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充满了各种医学知识,在生病的时候,选个好医院,还是找个好医生?治疗真的越多越好吗?对一般人来说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很模糊的。有两位哈佛医学院教授写了一本书,叫《最好的抉择》,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一些看病时需要知道的常识,我们一起来听听。

    首先,书里说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看病之后,不按时吃药,或者吃几天就不吃了。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风险病人每年都应该注射流感疫苗,但真正去注射的人还不到一半。研究发现,当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关注的是注射疫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就算这些副作用几乎很少出现,而且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小,人们还是不去注射,哪怕今后可能患上流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叫“忽略偏差”,意思是说,有些人不主动去治病,怕治了也没用,或者怕万一出现副作用自己会后悔。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出现的后悔,就不去治疗。另一个原因叫“易得性偏差”,意思是说,我们身边一些人的经历,很容易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比方说你认识一个人,他就是因为吃了某种药之后,出现了副作用。这时候你就会印象很深,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想起这个人的经历,从而影响自己的决定。

    那如果生病了,怎么才能做一个明智的决定呢?书里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健康素养。健康素养说的是一个人利用健康信息做决定的能力。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位妇女去医院看病,大夫说她身体里有很多坏胆固醇,可能会突发一种急性病。有一种药,吃了之后,能把发病的风险降低30%。然后,这个妇女在一个很权威的健康网站上做了个测试,测试结果告诉她,不采取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她发病的几率是1%。像她这样的人里面,100个人,有一个人会发病;300个人,就有3个人会发病。前面说的那种药,能把发病的风险降低30%,也就是说,这3个人都吃了药,那么其中一个人可能就不会发病了。另外两个人,就算吃了还是会发病,而对其他的297个人来说,不管吃没吃药,她们可能都不会发病。所以吃药对于她们来说没什么好处。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想,如果一个人吃药之后,起作用的那个人正好就是他,那对他来说,效果就是百分之百管用。

    这就是健康素养的一个关键点,你要从多个角度、准确地理解医疗数据。

    健康素养的另一个关键是,你要理解风险。有些药大量服用,会出现副作用,比如,有一种药能治病,但大量服用的时候,有很小一部分人会产生肌肉疼痛。这时候,在吃药之前,你就要把吃药的好处和可能带来的风险想清楚。

    书里还说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治疗的时候,一般我们都是重视病,忽视人。如果一个人得了那些关乎生死的病,他是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底线的。书里说了两个心理学观点:一个叫作“聚焦主义”,意思是说,很多病人把注意力放在了疾病对生活的改变上。实际上,你的大部分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就算改变了,也没那么可怕。另一个叫作“缓冲效应”,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对痛苦是有应急机制的,但我们经常忽略这一点。比如,病人不承认现实,或者生病了还开玩笑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不那么痛苦。

    所以,怎样才能做一个聪明的病人?书中的答案就是:提高你的健康素养,才能做一个健康的病人。

    本文源自:《最好的抉择》 (亚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