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074189
张 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报
张 璐
张 璐

     张璐(1617年-1699年),字路玉,晚年自号石顽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是一位学验俱丰、著述繁富的大家。他与吴谦、喻昌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医家”。

    张璐自幼聪颖好学,博贯儒业,旁通医术。本欲攻举子业,步入仕途,然遭世变,乃弃绝科举,迁居“灵威丈人之故墟”(今苏州洞庭西山林屋洞一带), “专心医药之书,自岐黄迄近代方法,无不搜览”,以著书自娱。

    1659年,张璐离开西山,赋归故园,将他于此间整理的大量医学笔记命名《医归》。明末清初的苏州,正是吴中医学的中兴之时,名医云集,张璐与名医叶阳生、程郊倩、李修之、沈朗仲、马元仪、郑月山、汪缵公等多有往来切磋,技艺不断精进,也促进了当地医学的发展。

    张璐之学,融汇诸家之长,伤寒虽宗方有执、喻嘉言,又不囿于一家之学而忽视对温病的研究;杂病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又能独守一家之藩篱。无论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都既能追本溯源,又能深入发挥。同为清代名医的周学海自言:“于清一代名医,服膺张璐、叶桂两家,证治每取璐说。”

    《张氏医通》为张璐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作为一位临床医家,张璐于内、外、妇、儿、眼科俱见擅长,而尤以内科为专擅。其医学观点接近薛己、张介宾两家,推崇温补。治疗内科血证、痢疾、虚劳、噎膈等,提出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内病外治,更是张璐医学的一大特色。如治哮喘,主张冬病夏治,用白芥子涂法外敷;治积聚,用阿魏膏熨贴。这种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疗法,具有较好疗效,迄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深受病家欢迎。眼科方面,《张氏医通》详细讨论了圆翳内障(白内障)的成因、症状、针拨内障的适应证与具体操作方法等。书中还专门列出制造金针一节,对配眼镜法也有论述。张氏虽不以妇科为专擅,但仍不失为大家,特别是他提出的产后“三冲”“三急”“三审”最为精要,切合临床实际。

    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张璐之子张以柔呈献《张氏医通》,深得康熙皇帝喜爱,“寻命医院校勘,置之南薰殿”。此书几经刊刻,影响极大,私淑者甚众,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而雍正以后,则变而宗张路玉。此书于康熙年间东传日本,受到日本医家推崇。

    张璐于外感伤寒及温热病亦甚多精论。他钻研伤寒三十年不辍,博采众长,贯以己意,编纂而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在喻昌《尚论篇》基础上,把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风伤卫犯本、寒伤营犯本、寒伤营坏证、营卫俱伤坏证、火逆证”八个类型,进一步加以阐发,使伤寒辨证更加条理清晰。他强调不能将伤寒病与温热病混为一谈,主张治疗温热病“大忌发汗”,“必用辛凉以化在表之热”,对吴中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启发。

    张璐认为治病尤其要重视诊脉,于1689年著《诊宗三昧》,专论脉理,“以三昧水涤除尘见”。《郑堂读书记》高度评论其书,称其“与李氏《濒湖脉学》同一精密之作”。

    所著《本经逢源》为药学专著,于药物性味功效、治法、真伪优劣鉴别,都有明确扼要的叙述。论述多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以发明性味、辨别功过为特色。如对“秋石”鉴别,对某些有机物与无机盐的性质已有相当了解。后世认为“学医者观之左右逢源,不逾《本经》绳墨,足以为上工也。”

    他汇取多种《千金方》旧刻善本,参互考订,逐一“发明”,对其中所载方剂注释衍义,阐微抉奥,撰《千金方衍义》三十卷,是目前唯一完整阐发《千金方》的著作。

    张璐在《石顽老人医门十戒》中,提出“为医者,一戒薰犹时习,二戒任性偏执,三戒恃才妄作,四戒同流合污”等十大诫言与忠告,这也正是他一生高尚医德和科学精神的写照。他为人谦恭,以诚相待,在同时代医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他治学严谨,勤耕不辍,编著《医通》时“颖秃半床,稿凡十易”。他提携后学,不遗余力,甚至在年逾古稀、行走不便之时,仍诲人不倦,“趺坐绳床”,耳提面命,为弟子答疑解惑。四子张登、张倬、张以柔、张讷在医学方面均有一定建树,此外还培养了包括郭友三、袁觐宸、黄采芝、朱丹臣等在内的诸多从学门人。他德艺双馨,誉满江南,终成清初历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医学大家。(北京博爱堂名医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