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937473
瑞士人的“工匠精神”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日 《情感读本·生命篇》
     同学法比安的弟弟阿尔比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飞机技师,所以他也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职业学校,他同时还是迅达集团职业培训中心电子部的一名学徒。用他哥哥法比安的话来说,“以前真是小瞧了职业技师,现在每次看到阿尔比不分昼夜地认真研究电路板,我都觉得真是辛苦,真的很佩服他。”

    据说阿尔比在学徒的第一年只学习了一件事,那就是把零件安装在电路板的正确位置上。然后,他又用了一年时间学习基础原理,再自己亲手制作集成电路板、做电路设计和编程,每个细节都不能心存侥幸,每一步都经过严苛的磨练。这既是挑战,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瑞士著名的ABB集团总裁乔·霍根曾经说过:“瑞士的学徒要比其他国家学徒的手艺高三个级别,而且瑞士学徒天生将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这绝对不是胡乱吹嘘,实力作证的瑞士人的确有如此傲骄的本钱。

    几年前曾在国内某论坛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意思是说如今制造商之所以不肯在质量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主要是因为如果大家都做质量可靠的产品,东西用上个十年八载都不坏,那谁还会再次购买?制造出来的产品又如何卖掉呢?

    不管这事是不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事在瑞士只能被当作笑话来听,而且是那种具有侮辱性的笑话,不信你就试试看。

    血本投入为工匠

    事实上,为了培养出名冠世界的瑞士工匠,瑞士人无论在政策制定上,还是经济投入方面,都下了相当大的气力。上至各级政府,下到企业和个人,都堪称不遗余力。

    鲁本是房东的小儿子,正在一所应用技术类大学读大二,他说这学期给他们上机床应用课程的老师是从苏黎士大学借调来的,这个消息让他们全班同学激动了好几天。

    和国内职业院校的教职人员通常沦为教师队伍的“二等公民”不同,在瑞士,职业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由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兼任的,他们之中有手艺绝佳的前辈匠人,也有知名学府的理论专家。面对眼前这些代表瑞士未来的技术人才,每位业内高手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这就难怪鲁本和他的同学要雀跃不已了。

    李凡先生是我在咖啡店打工时认识的客人,他来自温州,供职于西门子公司。前两天碰到他,他说西门子正在计划招收学徒,我有些诧异:西门子是德国企业,一般并不设学徒岗位,难道是进驻瑞士后也入乡随俗了?李凡笑称我猜的没错,而且这种学徒制度的确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传承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所以就被西门子老板“移花接木”。李凡还告诉我一个“商业秘密”:据说国内名企华为也准备在瑞士的公司内部设置学徒岗位,看来“拿来主义”在哪个年代都不会过时。

    瑞士政府历来鼓励企业接纳学徒,并因此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很多企业也乐于积极参与,尽管有时会为别人作嫁衣裳,操心劳力而没有收获,但为了培养技术过硬的未来瑞士工匠,企业老板也愿意舍小利而取大义。而另一方面,接收学徒也被视为企业经营状况和实力的体现,一旦企业拒绝接收学徒,通常会不被外界看好,这当然也是企业愿意为职业教育出力的原因之一。

    一天晚上回家,在路上遇到急匆匆出门的邻居芬妮女士,我问她要去哪里,这位45岁的医疗器械厂技工居然回答要去上课。原来,芬妮的老板为她申请到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每天下班之后和周末的时候她都要去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学习费用则由老板支付。在一个中年女性技工身上做技术投资,这种事情或许只有在瑞士才会发生。能有如此大方而又富有远见的老板,芬妮真是一个幸福又走运的人。

    瑞士人倡导“终身学习”的精神,即便是四、五十岁的业内资深人士,也会不定期地进行职业充电,甚至考取职业教育的相关文凭。而很多企业不仅支持员工进行职业再教育,近八成的雇主甚至还愿意为员工支付相关的费用。毫无疑问,正是这种学校、企业、政府合力协作的模式,助推了瑞士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并最终成就了瑞士“顶级制造业王国”的美誉。

    摘自《知音》(海外版), http://www.100md.com(塞北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