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996178
杨春波 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613期
     脾胃湿热证为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它可出现于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由于其病邪的特殊性,所以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难度。

    杨春波教授为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他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立题研究脾胃湿热证及其相关疾病,其诊治经验丰富,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笔者有幸从师于杨春波教授多年,现总结其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治思路及用药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认识

    病因

    外因:湿热的邪气、气候、环境和诸虫。

    内因:饮食失节、思虑过度、劳倦好药或脾胃素弱等。

    病机

    病位在脾胃,因脾主湿属阴脏,胃主燥归阳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因“同类相召”(清·章虚谷语)。饮食等内伤或脾胃素弱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而湿热蕴生。

    病理含阴阳两性,可呈湿热并重,或湿偏重,或热偏重。

    湿邪常滞气机,久可伤络。因湿为阴邪易滞气;气为血帅,久则络瘀。

    湿邪可以从化。因人体阳气旺而偏热重,阴气盛而偏湿重,还可热化、寒化,甚至耗气、伤阳、损阴、亏血。

    湿热能蒸上、旁达或注下。湿热盘踞中焦,可上蒸扰窍、蒙神、熏肺;旁达肝胆、筋节、肌肤;下流膀胱、前后阴、女子胞等。

    临床特征认识

    起病缓慢 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进性。

    症状复杂 如知饥不欲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