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2993985
国外体检更讲个性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21日 生命时报
     美、日、瑞典由家庭医生安排,纳入医保,尽量少做普检

    国外体检更讲个性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张东秀 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 驻瑞典特约记者 陈雪霏 ●本报记者 张 芳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 明

    出国体检早已不是新鲜事。《2016年在线医疗旅游报告》显示,全年报名参加医疗旅游的人数是2015年的5倍,50%以上是出国体检。海外体检为何受到热捧,与国内有哪些不同?本报驻美国、日本、瑞典记者为您一探究竟。

    体检项目:制度保障个性化

    按照美国医疗保险的要求,一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就包含在医保中。除最基本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及耳鼻喉等常规检查外,其他项目多由家庭医生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增减。

    项目选择要遵循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制订的体检指南。指南将可能的检查推荐分成5个等级,即强烈推荐、推荐、可以推荐(不会造成伤害,但只针对部分人)、不推荐和无确切结论。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目的等,结合病人的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家族史、饮酒史等,医生可以准确、有针对性地为体检者设计最适合的项目表。

    为避免医疗浪费,美国一些医学组织还列出了“尽量少做”的普通检查项目。比如,美国家庭医师协会建议,65岁以下的健康女性应避免做骨密度扫描,21岁以下的女性不要做子宫颈涂片检查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明对此解读说,我国体检未被纳入医保体系,带有商业性质,因而产生了“套餐”这种商业体检形式。作为第三方机构的体检中心不了解体检者的个人情况,只能提前设计出不同价格和侧重点的“套餐”,针对性较差,可能出现过度检查、无效检查等问题。美国、日本、瑞典等国,或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或有完善的医疗保险支持,极少存在第三方商业体检机构,套餐也很少见。比如在美国,绝大多数人的体检医生就是自己的家庭医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说到底,不是我们不想做个性化体检,而是目前的制度使其难以实现。”

    防癌筛查:政府通知到个人

    瑞典没有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而是倡导有的放矢。只有在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或体检者主动提出要做检查时,才会以单项形式进行。但瑞典很重视防癌筛查,常年推行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定期筛查。政府相关机构会提前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就把通知书邮寄到各家,告知应在何时到何地接受检查。若时间不便,体检者可通过电话或邮件改期。

    日本地方政府也提供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防癌筛查,比如,30岁的女性可以享受每年一次的乳腺癌筛查,40岁的女性可以享受宫颈癌筛查等。与瑞典类似,日本政府也会提前邮件通知,体检者可前往附近任何一家具备资质的医院检查。

    “我国也有针对乳腺癌、宫颈癌等的防癌普查,但普及情况达不到瑞典、日本等国的水平。”李明说,我国防癌普查是国家推行的公益性项目,同样是免费的,但做不到通知到人,覆盖率较低。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防癌筛查都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通知,或在媒体上发布消息,信息到达程度较差,使防癌筛查效果大打折扣。

    解读报告:医生面对面指导

    对国人来说,看懂体检报告堪称一项挑战。面对各种专业诊断结果,人们唯一能看懂的就是最后一页的简短建议。但在美国和日本,体检者能得到医生面对面的指导,随访处置更具优势。

    在日本,体检后都会有一位执业医师解读结果。如有疑问,体检者可随时询问,直到满意为止。医生佩戴显眼的名牌,并会告知自己的身份。日后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体检者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同一位医生解决。

    美国人体检从头到尾都由家庭医生安排,数据解读更加方便。一名美国医生告诉记者,他一直铭记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姆·奥斯勒的一句名言:认真倾听你的病人,他正在说着诊断结果。“机械的检查结果只能代表病人那一刻的身体状况。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认真倾听病人的话,再作出判断。”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读出异常指标背后的隐藏信息,才能给出更准确的健康指导。

    李明说,在国外,一个医生管的病人不多,针对性检查意味着项目较少,更易做到面对面指导。我国人口众多,“流水线”式的体检很难提供一对一解读报告的服务,所以大部分人的体检报告最后都被束之高阁了。

    启示:制度变革是根源

    无论个体化体检设计,还是面对面解读报告,我们无法实现的根源在于制度。李明认为,首先应从国家层面出台类似美国的官方体检指南,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分别作出推荐性指导,让项目选择有规可依。其次要改变体检的支付形式,将其纳入医保,弱化商业体检,打破现有的“套餐”模式,逐步向个体化体检方案转变。“体检项目的选择具有专业性,不应由体检者判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应由医生帮患者选择必要的项目。将体检纳入医保后,体检中的过度检查现状也将萎缩,这不仅能节省检查费用,还能节约医生的时间成本,一对一指导的目标或许能实现。 ”▲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