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995050
杨春波辨痰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645期
     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杨春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对“痰”的认识介绍如下。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痰症》,指出脾系痰证的发病、病机及治疗的根本。这一命题的提出,实际是《内经》对脾胃病理,尤其是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据此,杨春波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痰皆有形” 及“大脾胃”概念的理论。

    痰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内经》中的这两段论述从生理方面论述了水谷的输布路径,这条通路在生理情况下输布水谷精微,而在病理情况下亦可成为输布痰饮的通路。该段经文是“脾为生痰之源”理论的源头。《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有“太阴所致,为积饮痞隔”的论述。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水湿,若脾气虚衰,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与水液不能得以正常运化,则聚而为痰。诚如张景岳说:“脾家痰证属虚者,为土衰不能运水所致;属实者,为湿滞太过,或饮食太过使然。”

    痰的概念

    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说明了痰的多变性。如元代王圭论“痰形”曰:“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头面四肢、胸背、腹胁、内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