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976095
不要成为孩子和世界之间的障碍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3日 《祝你幸福·最家长》
     父母自己心里不要觉得“因为他/她是孩子,所以他/她有特权”,如果这个店员阻止了孩子在店里乱跑,作为父母首先心里要尊重店员的权利,别明里暗里骂对方小气,就算是心里暗骂,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心态;

    不要觉得“因为他/她是孩子,所以他/她就没有权利”,不因为他是孩子就剥夺他本有的权益,例如孩子的私有物品的所有权也要得到尊重,不能因为父母自己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就强迫孩子去分享。结果好好的“分享”一词,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变成了负面的,孩子常常这么用分享造句:妈妈,她又要来分享我的东西了(欲哭无泪脸)。再例如,孩子平时合情合理地诉求,父母也不能仅凭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决定答应还是拒绝。

    简而言之就是对孩子要有节操。

    “关系看起来和谐,但内心疏远”的亲子关系你要吗?

    但我们社会大环境的现状并非如此。我猜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集体主义文化要求大家都默默“忍让”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来维护一个和谐的群体,所以个体为自己发声的话是要承担被群体评判为“小气”和“不合群”的压力,虽然我们的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有很大的发展,看上去个体的生存已经不再像50年代以前那样依赖于一个群体,但实际上,经济基础远远还没到能够支持个人主义文化的程度,因为在社会制度上,这仍然还是一个非常依赖人才能办事的社会,在糟糕的经济保障和福利上,除了实现了财务自由的阶层,大部分人仍然还是要抱团取暖才能感到一些安全感。在这个大背景下,至少目前这代人,在为自己的合理利益发声的时候还是会多少受到一些压力。

    如果个体无法为自己发声,那么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只能靠别人“自觉”。所以,我们的文化中,对不自觉的人是很讨厌很讨厌很讨厌的,因为这些讨厌的人不能自己觉察到边界,在人际关系上胡乱踩踏,而我们又不好意思出声,结果就陷入忍耐-爆发/崩溃循环(即王小波说的“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这种压抑后的爆发的特点就是爆发出的怒火跟事实的程度往往极不对称,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怒火又不能发出来的话,那就会以各种迭出的损招发泄出来。

    “自觉”和“忍让”,是我们的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底色。网上盛行的“致low逼”一文当时为什么获得这么多的共鸣,因为大家都懂得这种无能为力感下的压抑和爆发,“因为我无法为自己负责, 所以你们必须为我负责”,“连要求都不可以提,因为提了我又没法拒绝,这不是让人为难么?”

    然而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是“反高效合作”的,因为合作意味着要更紧密地接触,需要主动破冰,一些时候需要做一些可能给别人带来不舒服(但也可能促进更高效的合作)的做法,而一个社交保守主义者,宁可不去寻求更紧密的合作,也不愿意作出可能让他人不舒服的事情,那么结果就是关系看起来和谐,但内心实则疏远。

    高效的合作是什么?就是有话说话,就事论事,你可以提要求,对方也可以拒绝。不用在心里九转十八弯生怕冒犯别人(其实更害怕的是成为那个“竟然会说可能冒犯别人的话”的人)。另一方面,如果紧密合作意味着老是要遭受踩踏(而自己又只能忍着不要喊出声),谁又愿意去合作呢?

    好在这一切都在改变。, http://www.100md.com(刘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