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2993977
富贵病转向了农村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4日 生命时报
     吸烟斗酒恶习难除 三高肿瘤赶超城市

    富贵病转向了农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 周脉耕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陶茂宣

    本报记者 高 阳

    美国疾控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农村人口死亡风险越来越高于城市,主要集中在心脏病、癌症、意外伤害、呼吸道疾病、中风等病种上。在中国农村,同样也有很多疾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赶超城市,值得警惕。

    农村人患了“城市病”

    一辈子务农的王大爷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得“富贵病”——糖尿病。日子越过越好,王大爷开始在家“享清福”,经常找老朋友打牌、搓麻将、喝酒吃肉,结果血糖越来越高。在农村,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等“富贵病”早已不算稀奇。《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等位居前列。

    “目前,农村疾病谱与城市基本一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指出,传染病、寄生虫病早已不是农村居民的易患疾病了,很多常见慢病的增速农村已超过城市。以心血管病为例,城市虽也在增长,但已相对放缓,而农村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截至2015年底,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例为农村44.60%,城市42.51%。

    再比如癌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一次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13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仍旧是城市高于农村,但死亡率则是农村高于城市。与美国类似,农村各类意外伤害事故更多了。2015年,农村机动车交通事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为19.26%,远高于城市的13.16%。

    周脉耕表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面临诸多旧疾新伤。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肺结核、乙肝的发病情况在个别地区呈现人群化和年轻化趋势。此外,近年来,随着城乡人口频繁流动,农村性病、艾滋病呈现快速传播的势头,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自杀率均有上升趋势。

    生活习惯和环境都变了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农村越来越像城市,传染病、母婴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均寿命提高。但农村也承载着城市化的弊端,城乡健康鸿沟加大。各种农村病的背后有着深刻原因,带来的危害也甚于城市。

    生活习惯变差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宣指出,随着生活好转,农村居民存在一种补偿心理,高盐、高糖、高热量食品摄入剧增,膳食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上体力活动减少,使得肥胖率激增。一项关于山东农村儿童肥胖情况的研究显示,30年前,100个孩子里或许都没有一个胖娃,但在2014年,每6个男孩和每11个女孩中就有一个小胖子。此外,农村吸烟率也超过城市,酗酒、斗酒等恶习依然存在。

    卫生服务能力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强化,使得慢性病的检出率比过去提高了。但陶茂宣指出,农村的整体医疗水平仍然较低,关于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知识匮乏,各类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低于城市。农民的支付能力差、新农合个人支付比例较高、疾病负担重。因此,同样是患上糖尿病、癌症,城市居民能得到完善的医疗保障、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权威的医学知识,而农村居民往往不愿治、没钱治,甚至不知道要治,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疾病负担更重。

    基础设施不完善。周脉耕认为,农村各种资源配置仍处于“低配”状态。比如,村镇医院缺乏相对优质的医疗队伍和人才,硬件设备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对疾病的防控能力较差。农村车辆增多,但基层管理不到位,很多道路未设置信号灯,加上安全意识淡漠,使得交通意外事故频发。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普遍力量不足,很多地区急救还在靠手推车、拖拉机甚至背着跑。出现急病或意外伤害,急救速度、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

    自然乡土遭破坏。现代化发展让农村的水、空气、土地、森林等环境资源遭到破坏,部分村镇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处理牲畜粪便等,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危害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健康。周脉耕补充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面临心理危机,进而导致犯罪、自杀等后果。

    农民健康素养亟需提高

    周脉耕认为,城镇化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健康行为的改变是最要命的。要想改变农村健康现状,从政府层面而言,一要切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制定农村健康改善政策,关注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贫困、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要强化农村慢病防控策略,改变“轻预防、重治疗、轻康复”的状况和意识,加强慢病监测与管理,提升基层卫生部门的综合干预控制能力。三要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强化对慢性病的干预,倡导和促进农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防病治病意识,养成好的健康行为。

    从农民自身而言,根本在于改变行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监测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慢病防治素养水平越高。第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避风险因素。饮食健康,早点戒烟,少打麻将,多运动,少油少盐少喝酒,维持健康体重。第二,掌握慢病管理知识,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提高依从性。比如,若能合理管理控制血压,未来发展成脑卒中的可能性就更小。第三,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人人有责。护好环境就是护好农民的健康之本和子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