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998736
曲同英:妙手织就新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3日 《祝你幸福·知心》
     既然很多人不会牵机,那不如由自己做这道工序,织户省劲儿,线还能多卖钱。

    曲同英不懂什么叫差异化营销,只是直觉可行,就迅速地实施了。老客户们得知曲同英改卖牵好的线,个个都很兴奋。牵机这活儿一个人干不了,谁家要织个三匹两匹的布,还得请人去帮忙,太麻烦。有了牵好的线,省时,省心。

    更关键的是,曲同英牵的线都是她自创的花样,新鲜,时髦。尤其是织布作嫁娶用的,都想有个好看的花色。所以,曲同英的买卖一开始就十分火爆。

    少了牵机这道工序,家家户户织布的效率都提高了一大截儿,有的人家织得多,用不完,拿到集市上去卖,大受欢迎。买家得知这些新花色出自刘营村的曲同英之手,开始上门找她买布。

    她是卖线的啊,哪里有布呢?但客户来了不能拒之门外,她就三村五里给人打听卖家。慢慢的,来找她买布的人越来越多,织布的也开始请她找买家。她又干脆做起了回收成布的买卖。

    这是捎带着的,她主营的还是棉线。一早起来,她和丈夫就开始牵机,每天都忙到后半夜,仍然供不应求。

    这不难理解。那时在建筑工地干技术工的壮劳力,一天只能挣30元,而一位手快的妇女每天能织一床床单,卖五六十元。十里八乡的妇女都争着来买线织布,尤其是农闲时,天不亮就已经有好多人来排队了,有的一直排到傍晚才能拿到线。

    没办法,曲同英实在忙不过来,尽管她已经教会并雇用了几位眼明手快的妇女牵机。

    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熄灯前,她的手里、眼里全是各色的线,就连梦里,也在想新花样、算线。除了去批线,她几乎不出门。牵机近二十年,她没有吃上过一顿午饭。

    她不吃,却不能让排队的人饿着肚子等,所以很多买线的人都在曲同英家吃过饭。下一大锅面条,个人端着碗去盛,都是老相识了,也没谁觉得不好意思。来拿线的妇女有会牵机的,临时给她帮个忙,她给人的线必定会便宜。

    刘营老粗布火了!在东营区地面上,那些年谁要是提起老粗布,前面必定冠上“刘营”二字。谁家要是娶媳妇,婆婆没给准备一套刘营老粗布的床品,那简直就是轻视,翻看媳妇的嫁妆,也会有两床刘营老粗布的被子。那是曲同英的名片,也是刘营村的名片。

    一匹老粗布,“织”出新生活

    2006年,山东省搞了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东营推荐了曲同英的手工老粗布。曲同英把纺车、织布机装上车,一路拉到了济南,现场表演,懵懵懂懂的就拿了个第一名。各路媒体争先恐后地赶到刘营村采访,曲同英不胜其扰:我这里牵机忙得要命,他们一来就得耽误半天,影响挣钱不说,还害得来拿线的人都等着。再说,采访她干嘛呢,她又不想上电视,又不想出大名。

    只上过两年小学的她,无法理解这件事的深层意义。

    等她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已经是一年之后。这一年,她被邀请参加了区妇联、区农业局组织的几次培训和外出实地考察,见识了天上没有电线的城市、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和意气风发的女企业家,才知道她做的不止是一个小买卖,创业的意义也远不止挣钱那么简单。同时,她也知道了如何把生意做大,以及如何带领更多的妇女姐妹脱贫。

    2007年,曲同英发起成立了东营区刘营手工布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就有148户入社,不仅安置周边百余名妇女就业,还带动1000多人从事手工布艺,刘营以及周边几个村的很多妇女姐妹,因为老粗布脱了贫。

    刘营村有个年轻妇女,孩子小没法出去打工,又不会织布,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带孩子去赶集,孩子看着各种零嘴流口水,可是她连个孬苹果也没给孩子买过。曲同英知道这事儿后,赊线给她,手把手地教她织布。不长时间,她就能一天织出一床被面了。手头活泛了,哪次赶集她都会给孩子买点好吃的。

    周边村里有几位残疾人,或聋哑,或跛脚,曲同英把她们都介绍进了合作社,有的做缝纫,有的做手工,月月领工资,个个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曲同英也不再把挣来的钱捂在银行里,而是拿出来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资金不足的部分她还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原来以卖线为主、卖布为辅的经营模式,也转向老粗布的生产销售。现在,曲同英的老粗布生意已经发展成年产值100多万元、年纯利润达40万元的加工企业。她本人,也完成了从一名农村妇女到巾帼企业家的转变。

    在东营区妇联发起成立的巾帼创业社群里,有高校教授、成熟企业的负责人、创业妇女、女村支书和村主任等,曲同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和姐妹们一起参加社群培训班,上领袖特质训练营,参加创业项目实地游学,举行头脑风暴,进行演讲与口才突破培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充满力量。姐妹们都很尊敬这位老大姐,今天你一通电话问候,明天她一条短信逗乐,过年过节还去看望她。有的姐妹到外地去谈生意,也会捎带着推销曲同英的老粗布,春节前来自鄂尔多斯和黑龙江的两个大单,是区妇联、是巾帼创业社群里的姐妹给介绍的。她们,疼她。

    曲同英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到处走走看看,她喜欢和社群里的姐妹在一起,即使只是在一起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心里也是欢喜的。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每当疲累伤感或者生活发生点小摩擦,早年的那些痛苦沉渣就会泛起,不能自抑。可是和姐妹们在一起,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从她们身上,她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人生的另一种可能。那种向上的力量,让她心生向往。

    半生时间,她都在用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希望赢得认可与疼爱,求而不得。如今,那些缺失的认可与疼爱,在妇联组织、在巾帼创业社群,得到了充实和补偿。

    时至今日,她终于开始了新生活。

    传承:打开窗户路更多

    曲同英已经好多年不牵机不织布了。过去的泪水、汗水、熏呛以及使用过度,严重伤害了她的视力。几年前,她的左眼换了角膜,才能维持现在的基本视物。

    她现在还不会用微信,常用字也还认不全,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未來的判断。她知道新的时代一定会有新的价值。所以,她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比如开发了老粗布肚兜、药枕、拖鞋、虎头枕、鱼形挂件,还签了一家有机棉种植基地,用于填充物,生产最环保的老粗布棉被。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她招聘了一位大学毕业生,开网店,挖掘老粗布文化,并计划着招聘更多“文化人”,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利用寒暑假,教孩子们认识、使用传统手摇纺车、手工织布机。

    她还收集各种纺织设备,盼望将来能建个手工布艺文化展馆,把展览、展演和体验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老粗布这种非遗文化。……

    这不只是为了企业的未来,也是因为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而传承,不是墨守陈规,是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自称没有文化的曲同英来说,这不见得是一种商业敏感,而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叫智慧。, 百拇医药(吕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