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周刊 > 正文
编号:13074530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易吸收的营养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4日 生命时报
     主讲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徐维盛

    7月8日,蒙牛新养道“见证好营养”2017健康公益行来到了美丽冰城哈尔滨,特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徐维盛老师与市民相聚,畅聊健康营养知识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牛奶奥秘。虽然活动当天哈尔滨天气炎热,却没有阻挡市民们探究牛奶营养的热情,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徐维盛在活动现场以一曲《梨花颂》,重新填写了关于营养健康内容的词,配合着唯美的韵律,帮助大家将营养知识牢记心间。“食多样,五谷养;肉鱼蛋,要适量,”徐维盛指出,现代生活压力大,大家每天都非常繁忙,有人说:“我忙就不吃饭了”或者吃快餐,这样身体会吃不消。每天的饮食要丰盛而“隆重”,因为不同食物为人体供给不同营养。快节奏的生活,更需要“细火慢炖”的营养来补给。

    牛奶营养丰富,除了富含钙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也很丰富,每天都必不可少。很多患有代谢疾病的中老年人,不宜进食过多肉禽鱼蛋,来杯牛奶既能保证蛋白质的摄入,还不会增加身体负担。

    徐维盛指出:“除了牛奶,理想状态是每天吃12种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并注意搭配有粗有细,有荤有素。畜禽鱼蛋不要只偏爱一种,每天3种比较合理,尽量做到每周至少吃5种,这样才能营养全面又均衡。”

    徐维盛还提醒,牛奶每天都要喝,喝的方式很有讲究,多样化原则同样适用于牛奶。建议换着花样喝,可以今天喝鲜奶,明天喝酸奶,每周不少于5种奶,对营养健康最有利。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胖人越来越多,体重超标很常见。徐维盛说:“很多速瘦方法和减肥机器都是忽悠人的,最好的减肥方式是吃动平衡。少吃多动,管住嘴,迈开腿,每天保证走6000步以上,12点之前睡觉,少看电视、少吃零食。每天吃300~500克蔬菜,可以生吃或用开水烫一下后凉拌。尽量一次吃完,分多次吃,营养流失严重,隔夜菜最好不吃。一天吃1个鸡蛋就够了,吃太多会升高胆固醇,导致肥胖等疾病。”

    另外,每天应补足奶类,有助减肥。《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网络版曾发表有关于牛奶减肥的研究。为期两年的研究发现,成年人每天吃或喝大量奶制品,6个月后减重5.5公斤。牛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并且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能够减少食量。

    “高油、高盐饮食容易提高患慢性病风险,也容易导致肥胖。建议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油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吃糖最好少于25克。多喝水也有利于控制体重,建议成年人每天喝水1500~1700毫升,每天大概7~8杯。”徐维盛建议。

    零乳糖牛奶拯救乳糖不耐受

    很多人喝完牛奶会感觉腹胀、肠鸣,甚至打嗝、放屁、恶心呕吐、持续或间歇性心绞痛。如果喝完牛奶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两种,说明此人乳糖不耐受。据统计,我国约67%的人乳糖不耐受,也就是说,大概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乳类中特有的双糖,在人乳中约占7%,牛奶中含量约为4.5%~5%。乳糖经过小肠时,在乳糖酶的作用下,会分解成半乳糖,这个是正常情况,也就是被耐受了。另外一部分乳糖没有被分解吸收,会产生一些氨气或其他气体,导致腹胀、腹泻,这就是乳糖不耐受。”徐维盛解释说。牛奶中的营养物质很全面,即使是乳糖不耐受,也应坚持补充乳制品。

    针对乳糖不耐受,徐维盛给出了解决方案。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先选择一种牛奶,喝一定量后观察一下身体反应。如果在这个量的基础上没有反应,就可以适当加一点,慢慢就能知道自己对乳糖的耐受情况,从而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

    还有一个方法是饮用专业零乳糖牛奶,在保证营养全面、易吸收的情况下,帮助乳糖不耐受者缓解饮奶不适症状。徐维盛推荐,蒙牛新养道零乳糖牛奶就是很多乳糖不耐受者的福音,其产品运用专业EHT酶水解技术,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半乳糖,使牛奶吸收更容易、更全面。这款零乳糖牛奶还特别添加了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吸收,帮助消费者高效利用牛奶中每一滴钙质,坚固牙齿及全身骨骼。

    从5月到现在,蒙牛新养道健康公益行走过了潍坊、大连、石家庄、哈尔滨4个城市,举行了7场线下活动。通过营养专家的专业解读,让消费者获益良多,特别是乳糖不耐受人群,解决了他们不敢喝奶的大问题。此次哈尔滨活动中,专家更是以新颖的京剧改编、乳糖不耐受者自测等形式,让观众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什么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的人应该如何饮奶。

    蒙牛新养道2017健康公益行活动还在继续,最终站除了邀请重量级压轴专家到场外,还将联合新养道“见证好营养”消费者证言活动共同举办。更多精彩内容及活动信息,可以关注新养道或生命时报官方微博微信。▲(本讲座由本报记者郭萌、赵明月整理) (郭萌 赵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