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00827
南阳西峡菊潭 菊潭之水能健身 菊潭曾是长寿乡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25日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也是常用的药物,菊花茶更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饮品。菊花可以散风解毒,养肝明目,《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称“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当今一提到著名产地的菊花,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列出若干种来,如浙江省杭州市的“杭菊花”,河南省焦作市的“怀菊花”,安徽省滁州市的“滁菊花”等。其实,菊花的原产地和古代最著名的菊花产地并不在上述几个地方,而是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西北菊花山(今属西峡县)的菊潭。

    菊潭位于菊花山北坡的谷涧中,后人为古景不泯,在菊潭北坡山腰间的绝崖中,凿一石室,门额上书“菊潭石窟”,室内凿有半月形石潭,喝一口菊潭水,清凉可口,沁人心脾。据说,此泉常年如故,长旱不涸,常饮此水可医治百病,延年益寿。时至今日取此水煮药茶者依然络绎不绝。菊潭,又名菊泉。历史上曾潭清可鉴,水极甘馨,山上菊花影映其中,风景秀丽。因谷上菊花常年落入其中,潭水具有药用功能。史称,菊潭周围村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之乡。内乡,古称郦县,因古代早有种菊的记载,故有“菊花故乡”之誉。

    菊潭是菊花潭的简称,又名菊水,菊花山间,山菊青青,泉流潺潺,交汇成潭,故称菊潭。每到仲秋,菊香潭碧,“菊花倒浸秋潭水”,映出“菊潭秋月”之美景,古为内乡八大景之一。菊花山、菊潭在当时形成了集山水美景、交通要冲为一体的地域优势。因此,文人墨客、仕者名流多在此感慨留恋。那些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表明,当时菊潭对那些自视甚高的古代文人骚客具有极大的魅力。也正是他们的这些美言妙语,记录了菊潭的秀美与神秘,并使菊潭的美景与这些天涯过客交融成一种独特的菊潭文化。

    《汉书·地理志》:“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唐·颜师古注:“鞠水,即今所谓菊潭也。”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云:“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花,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七八十者名之为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可见,早在汉代、两晋及南北朝时,南阳菊潭已是景致诱人,盛名远扬。

    在历代本草著作中,也多有记述。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菊有两种……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宋·苏颂《本草图经》:“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今)诸郡皆有。”又说:“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又说:“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黄菊。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七》:“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又邓州(内乡县属南阳府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五》“菊花水”条云:“菊花水,久服不老,令人好颜色,肥健,益阳道,温中,去痼疾。出南阳郦县北潭水,其源悉芳。菊生被崖,水为菊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卷十五》:“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

    然而到明清时,菊潭已是山菊敛迹,碧潭淤塞。明清两代,游览菊潭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一些诗篇,多为追念之作,如明嘉靖进士李蓘在其诗中说:“我来寻胜地,不见一黄花。试问潭边姓,谁为寿者家。”又如清代文人高佑釲(sì)在《内乡怀古四首》之第三首中说:“牢落诗人托异乡,青莲还对孟襄阳。荒祠千载菊潭上,落日经过泪千行。”均写出了当时菊潭、菊花山的荒凉情景。

    千年胜景的菊花山,为什么灭迹了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次大自然的灾难。据《西峡县志》载:“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秋,宛西一带一连三个月大旱,民多饥死,人相食,至八年春尤甚。”这一年,宛西一连数月大旱无雨,以内乡最为严重,百草枯死,作物绝收。次年春天,大批灾民外逃,路断人稀,人们食不择物,竟出现了活人吃死人的现象。从此菊花山的菊花枯死,昔日胜地变成了一座荒山。据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载:“甘菊出自内乡菊潭者佳,今无。山谷虽在,潭淤被毁。现仍存上寿洞,内有一水潭。”

    菊花山的荒落,使人们为失去胜地而惋叹。值得欣喜的是,菊花山的菊花并未绝种。1972年中日建交后一次中国代表团访日,日方还特回赠河南西峡菊花山原种10株,被种植于北京植物园。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菊花的药用价值,开发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矿泉水等相关旅游产品。菊潭的美景传说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感叹,如何再造菊潭美景,重构菊潭文化,让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让菊潭文化在后世得以传承,这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