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99684
以人为本 扶“正祛邪”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26期
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生前曾多次阐发中医扶“正祛邪”的思想,本文结合其观点详细论述之——
     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生前曾多次阐发中医扶“正祛邪”的思想,本文结合其观点详细论述之——

    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健康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需要扶正祛邪。养生之道当趋利避害,趋利就在于扶正,避害也就是祛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什么是扶“正祛邪”

    在疾病的正邪相争中,自稳调节的正气与致病因素的邪气相互作用。一方面,是邪之所凑,是“邪侵正”的病理损害;另一方面,由于其气必虚,自稳调节的自适应还未成功,仍有放大系统的发动,导致原有功能亢进的正反馈放大反应,是为“正祛邪”的主体性抗病反应。这种邪气盛则实的旺气,其判断的诊察来源,不是来自输入端的刺激,因此不是致病因素本身,而是来自输出端的反应,是机体原有功能的亢进。金·刘完素阐发病机十九条的贡献:其一,“六气皆从火化”,把功能亢进包括炎症反应作为最基本的主体性反应;其二,指出这些旺气“皆根于内”的主体性,而不决定于外界刺激因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第七》记载:“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眩、收引、膹郁、肿胀、诸痛痒疮,皆根于内。”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等医家也把“邪气盛则实”视为体内原有功能的变动,如王履在《医经溯洄集·煎厥论》中说:“夫充于身者,一气而已,本无异类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于是乎始有异名耳,故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阳气则因其和以养人而名之,及其过动而张,亦即阳气亢极而成火耳。”张景岳的《类经·疾病类》记载:“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扶正是针对自稳调节这个正气,祛邪是针对致病因素这个邪气。对于邪气盛则实的旺气,如果把它当作“邪侵正”的病理损害,予以对抗纠正,也可划入祛邪治疗。如果把它看作是“正祛邪”的抗病反应,扶它一把,因势利导,助其成功,则属于扶“正祛邪”,这在中医诊疗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从某种程度上说,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因势利导也是因“正祛邪”之势而利导之,所以在本质上也就是扶“正祛邪”。

    为什么不并提扶正和祛邪

    辨证论治是扶“正祛邪”,为什么不是扶正和祛邪?扶正和祛邪并提,不是更公正而全面吗?单提扶“正祛邪”是不是有偏颇之嫌呢?

    首先,既没有孤立的正,也没有孤立的邪,它们在斗争中相联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