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 正文
编号:13200883
商丘:燧皇陵 阏伯台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0日
     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传说黄帝轩辕氏制作釜甑(蒸食饮器),教百姓“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从此,我们的祖先“火食之道始成”,我国才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火的运用,改变了先民的食性,促进了人类体质的改善,更是医学食养、食疗的开端。同时,火的应用也成为中医学灸法、焫法、熨法等治疗方法的起源,也直接促成了中医药汤剂的发展。

    火祖钻燧取火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熟食,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燧人氏,是我国上古帝王(部落首领)之一,因相传他发明了“钻燧取火”,故被后世尊称为“燧皇”,又因其创始造火之法而被奉为“火祖”。

    商丘,古“商”族的发源地,又因商汤曾建都于此(史称南亳)而得名。商丘不仅是“商”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上古“火文化”的发源地。

    在商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数万年以前,商丘这个地方叫燧明国。燧明国有一种树,叫燧木,燧木高大挺拔,云雾在树枝间出没升腾。有一种类似于猫头鹰的鸟,常用嘴去啄击燧木,燧木就发出灿烂的火花。有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便折下燧木枝来钻燧木,终于生出了火。这位圣人把火种保存下来,并把这种取火方式传授给了大家。

    商丘燧皇陵

    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目前的史料和相关民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于商丘,商丘为火文化的源头。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商丘市睢阳区召开,与会专家达成共识:“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

    据传,燧人氏不仅在商丘地区发明了钻木取火,死后更是葬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市睢阳区现存燧皇陵一座,该墓位于今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

    据清代《归德府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燧皇陵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墓冢呈方锥形,长、宽各82米,高13.9米。

    据当地管理人员讲,燧皇陵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后均毁于战火。1992年起,当地政府逐步对其进行了整修,修复墓冢,重塑燧人氏雕像,整修原有神道及石像生。

    至2004年,政府又先后扩建石牌坊、神道、祭台等,并在墓前修有火文化广场。燧皇传说与遗迹的留存,同时也成为商丘以火为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源头。

    阏伯与火神台

    商丘还有一位与火密切相关、被后世广泛祭祀的传奇人物——阏伯。阏伯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曾辅佐大禹治水。传说继颛顼以后,帝喾为商地的部落联盟酋长,就让自己的儿子阏伯到这里任“火正”。阏伯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地为保存火种做了许多事情。他死后,后人遂奉其为火神而建庙祭祀。人们在他保存火种的土台上修了火神庙,或称阏伯祠、阏伯台,亦称火星台、火神台,后来通称为火神台。

    该台位于今商丘市古城西南,与燧皇陵毗邻,二者相距200余米。

    火神台外形如墓状,台基周长270米,直径56米,顶部直径20米,台高35米。据考古发现,该台全为夯土筑成,夯土中出土不少汉代的瓦片和陶片,由此推断,最早的火神台可能是汉代所筑。

    台上建筑为元朝大德年间提举范廷璧所建,距今已700多年。现存大殿、拜厅、大禅门、东西禅门、东西配房、钟楼、鼓楼,以及台下的山门。

    据当地管理人员介绍,整个火神台完全依据八卦建造,明天干(十间),暗地支(十二间),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合气。大殿东墙镶嵌碑刻两方,均立于清光绪年间,碑文年久多有残损。

    在庙内大殿中供奉着火神爷阏伯的塑像,两边各有一名侍从,东西两侧还各站着两位护法。西配房是商祖祠,东配房原先摆着商星的泥塑图腾,由于年代太长破旧不堪,在2001年被撤除了。

    火神节祭祀

    火神阏伯的传说在商丘地区流传已久,从而形成了以阏伯台和燧皇陵为中心的火神台庙会,当地群众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火神台祭祀,由此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旧有“天下第一会”的说法。据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正月七日,俗传阏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阏伯台及火星庙进香,车马阗咽,喧嚣累日。”光绪十九年《归德府志》也有类似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知,商丘正月初七朝台、祭祀、赶庙会的风俗是由来以久的,并且影响范围比较广。

    正如北京收藏家协会研究员李福昌先生在《人类用火方式的研究与收藏》一文中所说:“现今河南商丘仍耸立着有35米高的火神台,是历代人民纪念火正阏伯的火神庙。4000多年前,阏伯在此一边守护火祖——燧人氏的陵墓,一边在台下照看保护火神,同时观察火星的运动,研究历法,指导农耕。这里的火种代代相传,人称‘中华第一火种’。”

    火与中医

    燧皇陵与阏伯台,燧人氏与阏伯,成为商丘独特的文化景观。商丘有“火都”“火墟”的称谓。商丘“火神节”是商丘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火”成了商丘的古代图腾。

    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传说黄帝轩辕氏制作釜甑(蒸食炊器),教百姓“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从此,我们的祖先“火食之道始成”,我国才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火的运用,改变了先民的食性,促进了人类体质的改善,更是医学食养、食疗的开端。同时,火的应用也成为中医学灸法、焫法、熨法等治疗方法的起源,也直接促成了中医药汤剂的发展。

    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才真正是人类主动掌握火的时代的开始。燧人氏曾在这里点燃起中华民族的神圣之火,并用这把圣火将中华民族带进了文明时代。

    燧皇陵与阏伯台,反映了先民对火的崇拜与对先贤的敬仰。以火神台、燧皇陵等古迹为中心的商丘火文化,与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对河南中医药文化建设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当地对火文化的宣传,仅仅强调了对饮食文化及中华文明的贡献,但并未涉及中医药内容,显然忽略了火的发现与利用对中医药文化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正因为火的利用,才促成了中医汤剂的发展,从而使汤剂疗法成为中医学治疗的主要手段。在火文化中添加中医药文化内容,才能全面反映火对中华文化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一个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可以为古老的商丘庙会文化增添新的亮点。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