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5917
基层中医药传承不可“外实内虚”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11期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到传承的高度。中医药发展历经数千载,正是凭借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而发展至今。作为一名在偏远山区扎根从事中医临床20多年的基层中医,我对基层中医药传承有自己浅薄的建议。

    传承从基层抓起

    上世纪80年代,我还在念小学,对偏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深有感触。受交通、经济等影响,靠人力运进村子里的西药比较少,懂西医的人特别少,很多村民得病看不起西医。彼时,村子里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草医或中医大夫,村民患病看中医比较多,甚至很多识字不识字的村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防治疾病的方子,“生姜驱寒”“菊花明目”“苦楝皮驱虫”“天麻治晕”等,这是好多村民都知道的治病小单方。

    到了90年代,村子里用西药治病的医生开始多起来,从最初的吃药片到后来的输液为主,村民不知不觉感觉到“西药好得快”,选择中医治病和愿意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少。本世纪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导致很多民间中医大夫面临非法行医困境,他们中能获得医师资格者寥寥无几,想学习中医的村民更少了,甚至很多村子无人愿意学习中医。

    30多年前,几乎村村有中医(草医)。而今,基层中医药发展呈现“外实内虚”状况。“外实”表现在中医医师、中医馆、中医诊室、中医门诊等数量有所增加,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然而,很多中医馆缺少真正能为百姓解决问题的中医大夫,所谓“外观华丽、内部空虚”。所以,很多村民埋怨:“为啥现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大夫都看不好病了?”

    中医药起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传承于基层,历代很多中医名家都是来自基层。所以,要真正发展好中医药事业,不能缺少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这当中,基层中医药传承是重点。我认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传承中医药必不可少。

    探索县乡村一体化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那么,什么是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基层中医药发展规律是什么?我认为,基层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就是遵照中医药基本理论,原汁原味地从事中医药研究、传承和临证。

    在我看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探索县、乡、村一体化中医发展道路。县级成立专门的中医医院,乡镇成立中医医馆或门诊部,村级设立中医诊室,然后施行县内所有中医医师轮流诊疗制度,村级中医机构与乡镇中医机构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流应诊、县级中医机构与乡镇中医机构人员实行常态化轮流应诊。这样,既能带动所有中医医师的积极性,又能让老百姓在身边看上“名中医”。

    条件成熟的县人民政府还可成立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协会等。中医药协会可在全县中医医师队伍中选择合适人选担任相应的管理人员,实现中医药行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基层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不容忽视,要把中医、中药、中医文化、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实现多元化发展,让中医药原汁原味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梅松政) (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