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5709
岐黄医家的名、字、号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17期
     中医历史名人亮如明烛,灿若星斗。他们的名、字、号,典雅含蓄、意邃义深、妙不可言。兹将案头资料,逐一罗列梳理,品味赏析,滋润绵绵,甚有所获。

    医家的名、字、号,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和影响,蕴含丰富的学识,或显示身份,或表述籍贯,或寄托情志,或言明传承,无不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和风格殊异的情趣。

    人生下来就要取名,婴幼儿取乳名,名字本为名和字的合称。《礼记·檀弓》:“幼名,冠字。”古代人始生而有名,至二十成人,行冠礼加字,故合称“名字”,后来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名字中包括正名、别名、化名、笔名、曾用名等。取名的学问深、讲究多,如李时珍、陶弘景、张介宾等都是正名;孟河大医名“泽周”,是取“惠泽四方,周而复始”之意也。

    独具风格的“名”

    因传承岐黄而取名:带有从事中医职业的名字屡见不鲜,如著名中医药专家叶橘泉取自“橘井泉香”的典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傅延龄来自“延龄益寿”的成语。清代著有《医林枕秘》《麻痘合参》等书的医家余含芬,别署“杏林子”,巧妙地引用了董奉“誉满杏林”之佳话。常州的张效良、朱普生、周永康、钱育寿、万济民、张一针等,都寓意职业特色,祈求吉祥安康。有的医生拜师时改名,常州中医眼科名医杨养浩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带教学生周鸿、张保栋、叶梓良,分别赐名周济平、张济中、叶济群,希望学生不忘“济”字,做到济世利人。

    因字辈排列而得名:宗谱里以字辈排列,如《孔氏宗谱》从71世至80世字辈为“昭宪庆繁祥令德继垂佑”,北京四大名医之孔伯华(1885—1955)谱名为繁棣,所以孔繁棣为孔子74世孙。

    世医为表示传承关系,往往取长辈名字中的第二个或第三个字。最具代表性是誉满沪上的石氏伤科,从第二代到第四代传人的名字中都带有“山”字,以“山”相接。第一代石兰亭,从无锡搬来上海,开始行医收徒,1880年,第一间“石氏伤科”诊所在黄浦江畔挂牌营业。第二代石晓山,在接骨、复臼、理筋的同时,配合以汤药调治内伤,内外兼治。成为 “石氏伤科”的奠基人。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中兴载誉。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为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2015年12月27日仙逝,享年82岁。

    武进五世儒医承槐卿,其子辈叫承少槐、承小槐。喉科名医林润卿,传承父业的两个儿子,分别称林少卿、林幼卿。

    因用药嗜好而传名:孔伯华先生擅用石膏,有用之达数斤者,虽用量惊人,却常有起死回生之妙,足见其辨证之精准,且对病情把握成竹在胸。他喜用石膏,擅用石膏,还专开讲座讲石膏,以纠正世人对石膏的认识偏颇,因此得“孔石膏”之美称。

    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1887-1961),早年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用药多主张清凉。后受名医祝味菊影响,转为扶阳派,擅用麻黄、附子等药,有“徐麻黄”之称。我的学兄杨陵麟开方常用龟板,同事谑称“杨龟板”。

    因籍贯之地而冠名:金元四大家中有三位以籍贯冠名。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约1120-1200),因出生于河北河间并行医于此,故人称“刘河间”。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补土派创始人李杲(1180-1251),字明之,今河北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东垣即为正定古地名。

    因官职官地而扬名:南宋著名伤寒学家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许叔微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以任官地名来称呼的医家,最有名的当数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因官至长沙太守,故别名张长沙。张长沙在任时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百姓。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著《长沙方歌括》,是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以韵文的方式整理总结而成。这里的“长沙”,借指张仲景。

    因皈依佛教而改法名:法名是皈依佛教的名字,精于本草的东渡日本和尚,俗姓淳于,法名鉴真。著有《医学心悟》的清代医家程国彭,为佛教徒,晚年在歙县普陀寺修行,法号普明子。

    用意讲究的“字”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亦称表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达礼貌和尊敬。古今不少中医名家的“字”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来确定的。

    如丁泽周,字甘仁,取“沛雨甘霖,仁心仁术”之意也,其中“泽”与“甘”相匹配。

    清代温病名家王士雄,字孟英,“英”与“雄”相连。“英”指“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雄”指.“为首者,居前列者。”

    进士出身的中医眼科专家程玠,字文玉。“玠”,指大的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尔雅》:“圭六尺二寸谓之玠。”字取文玉,与“玠”相合。

    潇洒风雅的“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医类案》作者江瓘,歙县篁南人,取号篁南子,以家乡为自傲。

    被誉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的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号懒翁。“懒翁”之号,有一段传说,王仲奇先生崇尚气节,坚持正义,不惧邪恶。他支持抗日爱国运动,对贫困病人给予免费诊治,而当日伪势力进驻上海租界,他立即宣告停诊,称病不出,自号“懒翁”。

    有一种流传于坊间的雅号美名,更是不胫而走,如“一帖”“半仙”。新安医学家族链的典型代表——“张一帖”。今可考证之张一帖起于明嘉年间。辨证精,用药灵,往往一剂而直起沉疴,受惠病家遂誉之为“张一帖”。

    “江南一名医,人称‘屠半仙’”是常州老百姓的口头禅,“屠半仙”,真名屠揆先,是全国名老中医。屠揆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和声细语,笑容可掬,据说有的病人在他家门槛上坐一坐,毛病会轻一半,因此得“屠半仙”的称号。(单德成) (单德成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