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3.09
编号:76187
血小板功能不用专门测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9日 生命时报 2018.03.09
     结果未必准确 增加经济负担

    前几天,一位患冠心病的老病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大夫,听说可以做个‘血小板功能检测’,这样就能知道我用哪些抗血小板药合适了,您说我用不用测一下?”我明确地回答他,没有必要。近年来,不少医院开展了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医生开始根据检测结果来为病人选择抗血小板药物。这种做法貌似合情合理:既然检测结果显示病人对某种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或抵抗,就不宜再用此药了。医生的初衷是好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所颁布的主流临床实践指南,均不推荐将血小板功能检测(包括基因检测)用于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倘若这一检测真有那么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什么这些权威指南均不推荐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技术的局限,检测方法尚不过关。

    去年有一项研究显示,应用4种检测技术评估血小板功能,得出了4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有17%的患者,在“血小板反应性”这一指标上,用不同的检测方法甚至测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足以说明,至少在现阶段,血小板检测很不可靠,无法指导临床用药。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受到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通过几项化验参数就准确预测药物疗效。因此,去查血小板功能不仅不能帮助制订更准确的治疗方案,还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至少现阶段没必要特意去做。做了这项检查的病人,把结果当作参考就可以了。当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未来这也许会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检查。▲, 百拇医药(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心脏科主任 郭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