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编号:13361076
传统文化要会“讲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9日 生命时报
     传统文化要会“讲故事”

    河南省开封市读者 雷泓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代的20字小诗《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石门坎的孩子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我很赞赏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作为一首古诗,《苔》虽不难懂,在浩如烟海的诗海中,让忙、茫、盲的人们记得住、记得牢,也绝非易事,因为诗词仅是单纯的汉字组合,缺乏情节和生动故事,更缺乏跌宕起伏的桥段。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会受到限制。

    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就像那一粒粒微不足道的苔米,环境不好,经济状况穷困,缺乏足够的营养,是真正的“白日不到处”。可是,支教的梁老师告诉他们,“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开”,身处最卑微、最穷困的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放弃向上发展和追求的动力和愿望。如果我们身在苔米一样的微弱位置,也能具有从容心态,就能成为令人羡慕的牡丹了。

    古诗词的意境是深邃的,深入浅出的故事化诠释更能给人带来美感;古诗词的内涵是丰厚的,富有时代感的解读,更能让古诗词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知音、文化伴侣。古诗词“讲故事”的能力增强了,它的流传度、美誉度就能得到大幅提高。

    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的“讲故事”能力和手段也在逐渐丰富,更加完美。《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传统文化和生活故事、谜语故事、名人效应等有效连接起来,让文化面孔形象鲜活很多。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博物馆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等,用现代而年轻的语气讲故事,博物馆已走出“审美疲劳”,成为“民众的大学”“精神的家园”。《经典咏流传》探索将流行音乐与诗歌相结合,讲述妙趣横生的文化故事,一经推出,马上就红了。文化故事的影响力可谓越来越强。

    为了让更多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现代思维,富有精神牵引力,得到更完美的传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