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8.21
编号:73050
医师节前访医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21日 生命时报 2018.08.21
     本报记者 单祺雯 雷 妍 本报实习记者 高嘉悦

    编者的话:医生是一个光荣而又辛苦的职业。他们迎接生命、保卫生命、送别生命,是生命的守护神,却也因此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2017年11月,国务院发文,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后,国家设立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在第一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生命时报》记者深入临床一线,亲身体验4个不同科室医师的日常工作,希望能帮助医患之间增加了解,也希望全社会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氛围。

    产科医生身兼“一人两命”的重担

    8月1日早上,《生命时报》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刚走进去就听到一串呼叫声。“医生,我怎么感觉不到胎动了,快来看看啊!”一名“糖妈妈”(对妊娠糖尿病产妇的昵称)惊慌地喊道。医生小跑着推来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儿情况,并安抚产妇不要紧张。在产科护士站,医护人员不断解答着产妇和家属的疑问,“医生,2床肚子疼”“医生,我什么时候才能进分娩室待产啊”“医生,我媳妇生到什么程度了”……这就是产科医生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熙熙攘攘、随时待命。
, http://www.100md.com
    “我们每天都在身兼‘一人两命’的重担。”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产科医生关艳梅告诉记者,妊娠虽是自然生理过程,但暗藏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从孕妇宫缩到宝宝出生,需要10小时左右,这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面对产妇们歇斯底里的喊叫和家属们急躁的询问。面对这些,有时医生难免感觉焦虑或烦躁,但必须马上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跟着慌张,因为慌张容易出错,还要尽可能鼓励、开导产妇和家属们。产妇身体情况变化很快,一旦遇到问题,必须迅速应对和处理,比如马上从自然分娩改为剖宫产。在普通人看来,哭声象征着悲伤,而对产科医生而言,新生儿哇哇啼哭则是健康、安全的信号,能赶走所有紧张和压力。“忙的时候不会注意,直到产妇成功分娩,我们才会发现,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了。”

    产科医生张康说,希望产妇和家属们在产前多了解妊娠知识,学会如何使劲、怎么保存体力。生产过程中,对医护人员多些理解,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儿科急诊医生手脚麻利,有果敢劲儿
, 百拇医药
    8月9日早上7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大厅里挤满了人,大人面带愁容,小患者们的哭声此起彼伏。首儿所重症医学科含内科急诊、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的患儿会被转进ICU抢救。

    急诊抢救室里,一名1岁多的患儿因肺炎、呼吸困难就诊,由于痰液干稠,堵住了气管,形成支气管塑形,孩子的嘴唇憋得青紫,随时有生命危险,孩子妈妈急得大哭。负责抢救的护士不断拍打孩子后背,吸痰吸氧,试图帮其排出痰液,抢救医生果断决定:“马上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孩子获得了抢救机会,收入ICU紧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

    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告诉记者,儿童急诊是离死神最近的战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死神赛跑。为了跑赢,不仅需要手脚麻利,最重要的是果敢,因为抢救需要快速判断、快速处理,而这需要不断积累和修炼。每一位急诊科医生既要有宏观、快速的判断能力,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力。急诊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一点疏忽就可能给后续治疗带来很大麻烦,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 http://www.100md.com
    除了紧张,这里同样充满温情。曲东查房时,走到每个孩子床前,都会摸摸他们的小手,即使有些患儿完全没有意识。“他们身上插了那么多管子,一定觉得难受,摸摸手或许能给他们勇气和安慰。”

    谈到为何选择“最难、最累、最危险”的儿科专业,并坚持做这么多年,曲东的回答简单有力:“热爱。”她说,儿科急诊工作虽然辛苦,却培养了她快速决断的能力。“每天和小孩们在一起,人也会不自觉地变得亲和,内心世界更加纯粹。”

    精神科医生病人面前记得微笑

    8月14日早上,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住在这里的精神疾病患者并没外界想象得那样暴躁,相反,病房氛围显得温馨和谐。该科主任黄薛冰告诉记者,这个病房住的都是愿意接受治疗的患者,以焦虑症、抑郁症为主。

    黄薛冰带着记者一起查房时,迎面走来一位刚洗漱完的男患者。患者热情地向医生问好,黄薛冰面带微笑,非常友善地和他打了招呼。患者离开后,黄薛冰说,这位患者患有强迫症,他很怕狗,认为自己四周有狗,所以到了一个地方就花很长时间找狗,自己无法克服。经过治疗,如今症状减轻了不少。
, 百拇医药
    中午12点半,黄薛冰开始出门诊。“最近感觉怎么样,心情有没有好一点?睡得怎么样?没事,不着急,慢慢说。这个药目前先减半片,看效果怎么样,如果状态还可以就一个月后来复诊,如果感觉不舒服,两个星期后来复诊,我们看情况再加药,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4个小时的门诊中,黄薛冰看了14位患者,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始终带着尊重和商量的语气。即使面对暴躁、自我表述不清的患者,黄薛冰也能在杂乱无章的话语中获取关键信息。她说,精神科医生只有多问、多观察,和患者做到有效沟通,将患者情况了解透彻,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记者观察到,很多患者进来时惴惴不安,离开时表情舒缓了不少。

    一下午,患者一个接着一个,黄薛冰只能在患者起身离开时见缝插针地喝口水,润润喉,即使略感疲惫,也一定是面带微笑地迎接下一位病人。“精神科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很多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无数个曾经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希望,就很有成就感。”

    老年科医生细心观察,事无巨细
, http://www.100md.com
    8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老年医院肿瘤内科病房,随该科主任刘宁红一起查房。

    “您看什么新闻呢?”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看报纸,刘宁红语气轻快地问道。“看这个呢。大字看得见,小字看不见了。”老人喜笑颜开地指着报纸。“真棒!看看大字,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就很不错啦!您中午吃饭了吗?”“吃了。”老人笑呵呵地说。“都吃什么了?我考考您。”“有米饭、蘑菇,还有一些菜。”老人说着,刘宁红转头望向一旁的护工,见她频频点头,便笑着拉起老人的手说:“您记得这么清楚呀,真的进步很大!”“我的记忆力比之前好多啦!”老人握着刘宁红的手,分享最近的感受。

    走出病房,刘宁红低声告诉记者,这位老人81岁了,身患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症,刚住院时记忆力特别差,连刚发生的事都想不起来,最近状态好多了。由于该科住院病人多是身患中晚期肿瘤的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较多,表现出来的症状复杂、模糊,一个小症状如不及时发现和干预,日后都可能变成大问题,危及生命。所以,大夫们每次查房、问诊都要特别仔细,不仅要从头查到脚,还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和精神状态,了解一日三餐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性格和爱好,变着法儿地多让老人开口说话。

    人到老年,死亡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作为老年科医生,做死亡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理性、平和地面对生离死别,是刘宁红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她说,不建议家属隐瞒真实病情,不告诉老人,因为老人自己有些心愿和打算,可能是家里人不知道的。如果老人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这些心事,才能没有牵挂和遗憾地安详离开。

    “工作中是否会遇到患者或家属的不理解,甚至是过激行为?”“会遇到。”但刘宁红淡淡地说:“这些都源于对患者的关心或对疾病的不了解,作为医生,我们都能理解。不过,还是希望医患双方多些理解和包容,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战胜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百拇医药(单祺雯 雷妍 高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