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 正文
编号:13258300
中西医整合是历史的必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44期
     中医药学正处于生命科学与人文哲学融合互动的高概念时代,学科知识和技能正在进步,以辨证论治的疗效带动了学科框架的更新,以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证候体系。

    从东学与西学差异与交融的大背景看,中医与西医的整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应体现中医药与理化生物学的整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我们1962年毕业的100多位同学,多数在中医药的临床、教学、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目前年龄均在八旬之上,多数人毕生为中医药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服务。我在同学中是年纪最小的,又先后在母校及其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60多年,亲历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60年,因此,就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建议,期望和大家一起讨论。

    重视临床 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

    人才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根基。1956年国家建立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4所,现在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已遍布各省,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药各级各类的工作骨干,中医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有院士、长江学者、学术与学科带头人,还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得者、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精英人才。

    提高临床疗效是培养合格中医师的首要任务,早临床、多临床则是重要途径。1962-1966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都要下基层,到农村、工矿、社区等,在基层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曾拥有数十位来自江苏省县乡级经验丰富的青壮年中医师带教实习,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五六年级(当时大学本科为六年制),我两次去怀柔、三次去京西矿区实习,由于在基层见习时间较长,常见病、多发病看的多,至毕业时,我已诊疗患者超过五千例次。

    最近十余年毕业的中医药专业本科学生,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临床基本功和“动手”能力差,原因可能与下基层少、实践少有关,这不禁引人思考,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应该作出调整。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办了岐黄书院,邀聘路志正和我出任院长,招收大学本科五年制毕业生再读3年,坚持早临床、多临床,下基层为农民服务。治疗农村常见病不仅可以加强中医基本功,还可以巩固中医学子用自己专业所长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学生经考核写论文合格方可被授予专业硕士学位。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对中医药临床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尝试。

    本世纪初,我和学长们曾全程参与了全国临床优秀人才的研修计划,提出了“读经典、勤临床、参明师”培养途径和写策论的考核方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4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