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3399381
唐宋医学烁古今 ——评《唐宋医方钩沉》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76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王莉编著的《唐宋医方钩沉》(下称《钩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书集中了唐宋医方精华,以不足19万字勾勒出唐宋医方恢宏概貌,是唐宋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为热病用方寻根

    篇二“时病门”选方及按,堪称本书华彩乐章。本篇“提示”直指尊奉刘河间为热病开山之谬误。而清代温病学派常用甘寒存津、转热透气、凉营清热、泄热透斑等治则,唐宋医方中俱已齐备。盖作者多年浸淫温病学研究,著述颇丰,对温热病有深入研究,故按语直击肯綮。

    该书对唐宋医方治时病善用生药多所阐发。如《圣济总录》生地黄饮方,药用生地黄汁、生藕汁、生姜汁、生蜜。按曰:“本方掩去出处,直是《临证指南》《未刻本叶案》之方治耳,天士高出时医一截者,取方迳自《外台秘要》来,不读唐宋方,无异自闭门户,毁弃黄钟。”对“麦门冬汤方”的按语亦精当中肯:“唐时已惯用甘寒育养脾胃之阴,上见地黄饮子方、麦门冬汤方,与清代叶天士甘寒方如出一辙。《外台》另载生芦根八味饮子……与明代缪希雍阐发脾阴论治,发明酸甘化阴旨,略无二致,可知唐方为明清医方之先绪,而于甘寒化阴法尤多建树,不必留待叶、薛、吴、王也。”书中对唐宋医方用药与今之异同之比较亦精详,如“升麻明清以还多用于升提透疹,而唐宋则籍以清热解毒,故宋人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之说。”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治学与时俱进,在本篇“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方”按曰:“本方荡涤热毒,有利毒素排泄,祛邪以存正也,而大黄、生地消瘀凉血,大量服用,其止血之功效,远胜于目前西医临床常用诸止血剂,有改善重症肝炎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之出血及休克倾向之可能,方极珍贵,有待临床研究。”
, 百拇医药
    为元清诸子溯源

    通览本书,作者以深厚学养、丰富经验和批判精神,为金元诸子及明清医家溯源,批评金元以降门户支蔓之流弊,力纠其舛讹,为中医流传廓清本源。

    作者在“时病门”“虚劳门”直揭金元名家刘完素学说之不端。如“时病门·提示”写道:“近人奉金人刘完素为治热病之开山,以为宋前治伤寒温病侧重辛温解表,完素之后,方始重辛凉解毒、表里双解诸法。其观点因循迄今,实有悖史实。宋前颇擅用寒凉治温,并成为当时普遍风气,其例不胜枚举。”作者择要列《千金》《外台》《肘后》《深师》《集验》《圣惠》等多首寒凉治温热之验方,指出“这些宋前学验,直接被完素所沿袭。《保命集》所谓‘余自制、双解、通圣之剂’,实是其‘自炫’欺世之说。”又于《千金》地黄煎方后按:“本方辛凉解表、生津清热,以治表邪未罢、热毒内炽、津液枯涸之热病重证,其法为后世刘河间之祖。刘氏妄称辛凉解表、表里双解乃其发明,是彼无识抑或歁后人不读书耶?”本书亦多次指出清代温病诸家多继承唐宋医方,如“治时气,胃热口干,……宜服赤茯苓散方”中按曰:“本方治时气‘胃热’,……即后世所谓胃阴不足证也。故与甘寒濡润,滋养胃液为主,列入叶、王温证论治方药中,并无区别。或称甘寒养胃阴是天士发明,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
, 百拇医药
    为冷寂古方鸣琴

    作者在篇一“风门”为冷寂古方鸣不平。质疑王安道“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之说,又在古方三续命汤之后详按:“唐宋前治中风,主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延绵七八百年,为治风准绳。其风至金元戛然而止,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症结,后世翕然相从,遂论治改观,以为中风乃心火、痰热、肝风之证,断无以火益火之理。迄今又七八百年,医者辄以羚羊、黄芩、钩藤、竹沥辈为治风常规,与古方冰炭迥别,而视续命汤为砒鸩,习俗相沿,无人或稍疑焉。中风为内伤杂病之第一证,续命汤历来为方书治风第一方;第一证,昧其理,第一方,废其用,宁有其理致哉?!”接着,作者从诸续命汤流传、用药再追溯文献,复列河间、天士与当代名中医程门雪之议,继而阐述道:“籍辛味通血络之佐证是,三续命汤俱用芎䓖、芍药、当归行血活血之品,俾辛味疏通血络之后,由归、芎、芍加强行血化瘀之功。”“用续命汤治中风,辛热耗阴劫液之弊,古人早已觉察,而辛味又不可易,遂制之以诸寒凉之味。”
, 百拇医药
    篇三“虚劳门”列《圣济总录》古方数首,其用今日罕见。如“灵芝丸方”,按曰:“苍术补骨髓,本草不载,闻所未闻,殆芳香燥湿,振奋脾气,谷气充旺而化生精微。”又举仙术丸方(苍术、枸杞子、生干地黄),按曰:“益精、燥湿并行不悖,后世叶天士先生擅用之,本方为先绪。”

    医弘唐宋著新意

    “咳喘门”选方与前各篇一样精纯,按语颇多结合临床,频添新意。作者在崔氏疗咳方后按曰:“唐人嗜用自然汁治病,一则保持药物之固有物质精华,不因炮制损耗,二则取其润泽本性。”医者“不明燥化之理,投以小青龙辈,以火益火,以燥增燥,嗽安有宁日哉?然燥之为痰,或白或黄,黄痰为燥,白痰亦为燥,刘完素所谓已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未可执守痰色之黄热白寒机械之限,河间此论良有以也。”允执厥中,亦为医之大道也。作者在数度批评刘完素之余,也肯定其若干贡献,其持论公允不泯人德,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复指出唐宋已有吸入平喘、气雾湿化、自然汁“补液”等类似现代临床的治疗手段。“宋前医者治咳常用辛甘自然汁……义取湿化也,与今日西医临床之治‘肺心’继发感染,呼吸功能不全者,往往取气雾湿化法辅之,其义理同。” “宋承唐后,广泛应用植物自然汁,重证急证辄大量施用……已事实上寓有今日西医临床上的‘补液’旨趣。”

    本书亦有某些细节值得商榷。篇四“咳喘门·提示二”称:“不受后世药物宜忌约束”似有语病,因其时空不可倒置,故逻辑有乖也。各篇首页医学杂文、随笔亦宜注明发表日期。求疵之见,仅供参考。

    诚如作者自序所言:“重新探讨唐宋医学,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理顺医学发展史的脉络,更寓有深层次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现实意义,它可以摆脱师徒相承的门户之偏,拓展视野,启迪思路,提高中医学与时俱进中的整体学术水平。”唐宋医学的发扬光大,必将提升中医药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造福国民和世界人民。(李佛基), http://www.100md.com(李佛基 安徽省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