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60433
远离艾滋病 青年学生应学会自我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9日
     远离艾滋病 青年学生应学会自我防护

    □刘 征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能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免疫功能被破坏后,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包括发生恶性肿瘤等。

    据统计,我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增长率为32%。在这些病例中,65%的青年学生是在大学期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80%的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源于“好基友”。性传播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青年学生中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已达81.6%。

    为什么学校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灾区,艾滋病病毒又是如何入侵的呢?

    青年学生得不到健康、正确的性知识教育,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给他人带来伤害。正如我们看到的结果,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上升明显,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人生悲剧已经无法弥补。

    自身因素:青年学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好奇、猎奇、冲动、模仿等,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越来越大。

    缺乏性知识教育:不少学校性知识教育滞后,很多青年学生缺乏性知识和性安全教育,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因此,青年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外界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等众多诱惑。学校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举措,青年学生性知识的获得多来源于互联网、杂志、书本、色情材料等,很难保证科学性,带来的是错误的性观念。

    造成的后果:性病传播、怀孕流产、艾滋病病毒传播。

    青年学生对于性知识和艾滋病知道得很少。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从来都是避之不谈;另一方面,学校也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必修科目——性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不良思想的冲击,人们对于性话题和性行为的接受程度逐渐升高,青年学生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化,性行为趋于普遍化,但是对性知识的缺乏及艾滋病的预防能力却令人担忧。

    性知识教育应该始于出生,终于生命终止。有数据表明,校园并不是一片绝对的净土,艾滋病没有忽略对青年学生的摧残。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要想办法做好自我防护,远离艾滋病。

    青年学生应该了解哪些是艾滋病高危行为。

    性行为:无防护的男男性行为及男女性行为,拥有多名性伴侣等不安全性行为。

    血液途径:静脉注射毒品,输入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

    母婴途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女性怀孕并生育,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母亲哺乳也许会引起孩子感染艾滋病病毒。

    其他途径:被文身、理发、扎耳孔、美容、修脚等用的刀具扎伤,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外伤及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这些途径引起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较低,但仍需要谨慎注意。

    在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坚持“ABC原则”,远离艾滋病。

    A——无婚前性行为,是最安全的(学会说“不”或逃离)。

    B——如果不能做到A,则要忠于性伴侣、单一性伴侣。

    C——如果没有做到B,那么至少要做到安全性行为。

    洁身自爱,在性、金钱、欲望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发生,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减少性伴侣数量,相互忠诚;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剃须刀、牙刷等;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文身、针灸或手术等。

    自爱就是要珍惜生命,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和一切诱发艾滋病的行为说“不”。很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会说“没想到”,其实这都是源自对艾滋病的“不了解”。

    每个青年学生都要行动起来,主动去了解防控艾滋病的知识,只有懂得了怎样自爱,才能真正做到自爱。

    做一个能健康生活、远离艾滋病的青年学生,你也就真真实实地为防控艾滋病做出了一份贡献。

    家长的管束,学校和老师的管束,进入大学以后自我约束,正确使用社交软件、同性和异性交友软件,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

    通过关爱、送礼物、承诺工作等手段骗取上钩,使得一些男孩子踏入同性恋的圈子,很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有的青年学生,纯粹是因为新奇、好玩,通过社交软件加入同性恋群体或者进入同性恋酒吧,一次放纵,悔恨终身。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