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编号:13398876
恶性肿瘤治疗新思路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2日 医药卫生报
     □蔡小平

    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都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疾病的病因与病机,也就是中医的辨证理论。

    病机、证候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病机能够涵盖各类疾病的病机变化,包括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两方面。阴阳协调平衡则人体无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证把握具体病证的病机特点,对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具有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证候亦称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这一病理变化就是证候病机。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就包含了对证候产生机理的分析与判断。因此,辨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探求证候病机。证候病机代表的证候群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共列病机十九条。

    病机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时,正气会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还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百拇医药
    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即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后,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病机是医者透过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经过仔细的分析,把握阴阳的消长、病邪的进退、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情况,所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病证变化的机理,是决定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的前提。故中医治病,历来十分注意审察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病机十九条”是分析病机的典范,本条则提示探求病机的基本方法。中医看病要仔细审察病机与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种病证均有其所属的病源。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 百拇医药
    癌症的病机非常复杂,历代医者多从毒、热、痰、饮、血瘀、气滞、寒积等方面进行论述,病机多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笔者以瘀毒立论,编著《瘀毒论》一书,由山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瘀和毒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经常被用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古代文献有关瘀和毒的论述较多,但对瘀毒共同致病的相关文献论述较少,仅见少量将瘀毒或毒瘀作为病因的记载,有关其发病机理、致病特点等未有较为系统的论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中根据证候的属性把毒邪分为阳毒和阴毒。书中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阳毒和阴毒致病症状、预后以及证治方药,对后世颇有启发。根据庞安时所著《伤寒总病论》和王叔和寒毒说,笔者认为患者的体质与阴毒或阳毒的发病密切相关。比如《伤寒总病论》中记载:“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 百拇医药
    瘀毒理论特点

    以瘀毒作为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名,比如肺瘀毒、肝瘀毒、胃瘀毒等。

    阐述了癌症的病因病机,瘀与癌毒往往相伴而生,瘀与癌毒之间具有同源互生的关系,具有形成癌毒的环境条件,也是促使血瘀形成的环境条件。在血瘀的状态下,癌毒与血瘀等邪气共同作用于肿瘤,癌症更易形成和发生;同时,癌毒和肿瘤的存在又可进一步加重血瘀的发展和变化。清代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能结肿块,乃五脏血瘀、浊气、痰滞而成。”

    论述了癌症的转移规律(传舍),瘀毒是癌症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瘀毒的作用下,脉道增生无制,亢变为害所呈现的多种形质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内环境的生克制化功能紊乱的状态。内环境的改变是瘀毒转变的内在因素。瘀毒上攻于脑,则出现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抽搐等脑转移症状;瘀毒内舍于肝,则出现胁痛、食少、黄疸等肝转移症状;瘀毒内舍于肺,则出现胸闷、气短、咳嗽或咯血等肺转移症状;瘀毒流注于骨,则出现关节疼痛、腰痛等骨转移症状。传舍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记载:“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传舍即是古人对肿瘤(积)转移的早期认识。传有播散,走散之意,病变由一处到达另一处;舍有停留,驻扎之意,指病变经过游走而定居。传舍与流注是两种含义相近的病理特性,但所指不同。传舍指积(肿瘤)的转移,流注指痈疽的转移。流注的发生与瘀毒关系密切,说明瘀毒具有流注和传舍的特性。
, http://www.100md.com
    临床症状

    根据多年临床观察,瘀毒为病,具有以下特征

    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端、死亡率高。

    体表或体内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

    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

    无原因发热,呈高热,不规则发热,下午或夜间症状明显。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底静脉迂曲增宽。

    脉细涩、弦劲或呈偃刀脉。

    临床上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分肝瘀毒、肺瘀毒、胃瘀毒、肠瘀毒等。根据患者的体质及临床表现不同,将瘀毒又分为瘀阳毒与瘀阴毒。患者体质偏阴亏,瘀毒易阳化,更伤其阴,阴亏极不充脉道则脉极细,火毒迫血妄行则脉数疾,血由肝藏,瘀毒伤肝则脉弦。阴亏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面部红痣赤缕,积块迅速增大,痛剧灼热,舌质暗红苔黄,小便短赤,脉弦数甚如偃刀状或弦劲。患者体质偏阳虚者,则瘀毒易寒化。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表情淡漠,脘腹冷痛,大便溏,面黄晦暗,无华虚浮,下肢水肿,舌质淡暗,苔白厚腻,脉弦紧或先虚后弦、或缓、结涩等。
, 百拇医药
    治疗用药

    治疗以“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急治标,本急治本,间者并行”为原则。治标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痰散结为法;治本以益气健脾、补肝养血、滋肾填精为法,从而形成瘀阳毒方、瘀阴毒方等系列方药。

    瘀阳毒1号方

    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半枝莲30克,蛇舌草30克,红花10克,柴胡12克,白芍18克,元胡12克。

    瘀阳毒2号方

    猫爪草15克,蛤蜊粉30克,桃仁10克,冬瓜仁30克,生薏苡仁30克,山慈姑15克,鱼腥草30克,甘草10克。

    瘀阴毒2号方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法半夏10克,生薏苡仁30克,贝母6克,半枝莲30克,甘草10克。

    瘀阴毒1号方

    山萸肉15克,生地黄20克,山药30克,女贞子2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白芍20克,仙鹤草30克,丹皮15克。

    临证加减:瘀毒在肝加柴胡、茵陈、龙胆草;瘀毒在肺加蛤蜊粉、炙百部、贝母;瘀毒在胃加鸡内金、石见穿、瓦楞子;瘀毒在肠加白头翁、苦参、龙葵;瘀毒在骨加补骨脂、仙灵脾、桑寄生;纳差腹胀者,加砂仁、陈皮、炒谷芽;腹胀如鼓和小便不利者,加半边莲、冬瓜皮、大腹皮;畏寒怕冷和两脉沉细者,加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发热、口渴者,加水牛角、玄参、连翘。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