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
编号:13359446
熟读经典辨治疑难病症验案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24期
     作为院校毕业的青年中医,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疑难病症,在临床实践当中运用中医思维、采用经方治疗这些西医学认为无从下手的病症,效果显著。

    奔豚病

    赵某,女,52岁,既往体健,因“胸闷伴咳嗽20余天”入院。患者诉上腹部不适,请中医科会诊,会诊症见:气上冲胸,至咽喉而止,伴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反复发作,生气后为甚,心烦口苦,腹部按诊从胃脘至肚脐较硬,无明显压痛,舌暗红苔黄腻,脉右弦左细。胃镜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正常。辨证为奔豚病,证属肝郁化火,因此给予奔豚汤加减治疗,方如下:葛根10g,桑白皮10g,川芎10g,姜半夏10g,当归10g,黄芩10g,柴胡10g,全瓜蒌30g,枳实15g,降香10g,旋覆花10g,黄连6g。3剂,旋覆花包煎,水煎服,早晚温服。服完3剂,患者诉胸骨后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气冲感亦有改善,后以原方续服7剂,症去十之六七。
, 百拇医药
    按:本患者上腹部不适,自觉有气向上冲撞,反复发作,与情绪密切相关,其得病之缘由亦与大怒相关,经胃镜及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故当初抓住其临床表现与奔豚汤证之条文高度相似,“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本证为肝郁化热,故当疏肝清热、降逆止痛,所以当时组方以奔豚汤为主,合小陷胸汤,再加旋覆花、降香、枳实等加强降逆的力量,诸药合用,清肝降逆止痛,收效甚速。

    腺性膀胱炎

    亓某,女,67岁,患者既往慢性膀胱炎病史10余年,确诊腺性膀胱炎1月余。因“小便不利,尿液浑浊”来诊,服用抗生素及坦洛新胶囊后,尿频症状较前好转,但是尿液仍浑浊,小便分析示:上皮细胞239。刻下症见:小便不利,尿频数,伴下腹部坠胀及腰痛、尿液浑浊、有絮状物、舌暗苔根腻、脉沉弦。辨证为湿瘀互结、清阳不升,给桂枝茯苓丸合四妙散加减治疗。方药如下:桂枝10g,桃仁10g,白芍10g,牡丹皮15g,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怀牛膝10g,菟丝子10g,当归10g,苦参10g,浙贝10g,生大黄10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后患者复诊诉“小便从来没有如此利落”,小便混浊亦较前改善,原方加入葛根15g,枳壳20g,以升举清阳,后将此方做成药丸以长期服用。
, 百拇医药
    按:腺性膀胱炎为比较少见的非肿瘤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为反复的尿频(重者几分钟1次)、尿急(可伴有尿失禁)、尿痛,常伴有下腹部疼痛、坠胀不适、镜下血尿等症状。故不易与慢性普通型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等相鉴别。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活检确诊。本患者老年女性,膀胱炎病史10余年,平素每天都要服用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泊肟酯胶囊。小便频数属于中医淋证的范畴,小便混浊如淘米水当属于膏淋,其小便频数,舌苔根部厚,属于下焦湿热,故用四妙散清利下焦之湿热;病程达10年之久,久病入络,因而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入络搜邪;膏淋属精微物质下渗所致,根源在于脾肾固摄之力减弱,故而加入菟丝子、葛根,补肾助阳,升举精微。

    慢性肠系膜缺血

    李某,男,62岁,既往食道癌术后病史4年,这次以“食后腹痛、腹泻4年余”为主诉就诊。4年前因食道癌行手术治疗,手术恢复一般,进食较前明显减少,且逐渐出现餐后半小时即腹痛难忍,需用力顶住肚脐,方可稍微缓解痛苦,自觉腹胀,于肚皮上可见突起之肿块,约半小时后则需如厕,解下稀溏之大便,症状方得缓解。三餐如此,痛苦万分,每次发作时额汗如珠,身体逐渐消瘦。就诊时症见:食后腹痛、腹泻、四肢逆冷、下肢为甚、身体消瘦、颧骨高耸、两目凹陷、腹部深凹、脐周动脉搏动明显、舌淡苔根厚腻、脉弦紧数等。当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大法当散寒止痛,初步拟定选用理中丸或者四神丸为主加减治疗。但是患者既存在中焦气血不足之虚证,亦存在寒邪盘踞之实证,故当兼顾虚实,故选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痛泻药方三方合方,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30g,生甘草30g,人参10g,干姜10g,吴茱萸5g,黑附片10g,薏苡仁30g,陈皮15g,防风10g,茯苓15g,肉桂10g,山药20g,鸡内金6g。7剂。水煎服,附子先煎,早晚温服,患者复诊时,告知腹痛大减,但是大便仍不成形,腹中气体较多,上方加入厚朴10g续服,后改为3日1剂巩固效果。
, 百拇医药
    按:本病为慢性肠系膜缺血,多缓慢起病,常在进食后发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是本病最为典型的表现。腹痛位置不明,严重程度不等,部位多在脐周或左下腹,大部分发病时间在餐后半小时以内,并在1~2小时腹痛最明显,之后症状减轻,发病时卧或蹲坐可减轻部分症状。反复发作的餐后腹痛导致患者畏食、少食,加之肠道缺血本身引起吸收不良,从而出现体质量下降。此外,20%~60% 的本病患者可有脉弱、血管弹性差等周围血管症的体征。

    由于食管癌术后为重要原因,其体型较瘦,自身血容量较少,餐后血液供应胃部,肠道血供减少,因而出现剧烈绞痛。从辨证角度而言,选用大建中汤是因为其腹部气体攻冲形成的腹部肿块与原文吻合,“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大建中汤主之”;选用小建中汤是因为其形体消瘦,四肢逆冷,中阳受损;选用痛泻药方,因为其腹泻后疼痛可以缓解,符合泻后痛减的主治。故以三方合为一方,虚实兼顾,方中白芍与甘草用量较大,仿芍药甘草汤之义以缓急止痛,再加入温阳散寒之品,故症状改善较快。
, http://www.100md.com
    发热

    孙某,男,46岁,既往支气管扩张病史1年。患者8天前因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黄色,有臭味,量大,不易咳出,偶发痰中带血,伴发热,体温最高38℃,伴憋喘,活动后加重。于当地卫生室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减轻,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收入院。入院五天后,咳嗽咳痰较前改善,但是体温却一直较高,故请我科会诊。会诊症见:发热、无恶寒、咳嗽咳痰、量少色黄、双膝酸软、心烦乏力、纳眠较差等,舌胖色淡,舌苔黄厚根部剥脱,脉弦数。辨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给予处方如下:蜜麻黄6g,桂枝10g,干姜6g,细辛3g,姜半夏10g,生石膏30g,苦杏仁10g,黄芩10g,陈皮15g,全瓜蒌20g,连翘20g,金银花20g,茯苓10g,薏苡仁30g,北沙参15g,姜厚朴10g。3剂,石膏先煎,水煎服,早晚温服。服药第二天患者体温降至37℃以下,后续服3剂,体温控制正常。

    按:本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矛盾,其抗生素级别已经达到特殊使用级,但是体温仍然控制不佳,故转向中医治疗。从“热者寒之”的角度出发,理当选用大量苦寒泄热之品为主,但是方中却应用了许多辛温之品,与其发热形成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本案例中患者有支气管扩张的病史,平素咳痰较多,痰湿停聚体内,“舌胖苔厚”为其表现,这当是小青龙汤证中的“心下有水气”之宿根,当其感受外邪之后,出现发热之表证,法当发汗,逐邪外出,然而其却采用输液的方法,岂不是重伤阳气,引邪入里,因而逐渐出现热势缠绵,咳痰色黄等里证。所以其特别符合“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入里化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故原方以辛温通阳为主,使邪有出路,再加入清化痰湿之品,能快速达到解表邪、清里热、化痰湿的功效,因而服药后很快热退症减。所以在临床当中,会遇到很多类似输液后热势不减的患者,这与短时间内大量湿邪停聚体内,阳气无力抗邪外出是相关的,此当属于典型的“寒包火”证,所以当遇到此类病人时当适当地应用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等温化寒湿之品,不可一见发热就应用大量苦寒之品,真正做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百拇医药
    口干

    王某,男,90岁,因“乏力、纳差4年余,加重20余天”就诊于我院,胸部CT示:右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排除占位性病变。给予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患者诉口干难忍,请中医科会诊。会诊症见:口渴、饮水多、随饮随尿、乏力纳差、夜眠较差等,舌胖边齿痕苔润滑,脉弦。给予处方如下:黑附片3g,肉桂3g,熟地黄15g,炒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山茱萸10g。3剂。早晚各1次。服用1剂后诉口干较前明显减轻。

    按:本患者老年男性,以口干渴请会诊,多数可能会给予滋阴清热之药物口服,但是患者饮即小便,及舌胖边齿痕属于典型的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正常上达导致的,所以当时头脑中快速闪过肾气丸的条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故而疏肾气丸之原方,未行任何药物加减,患者诉1剂症减,经方之功,其效甚速。

    体会:

    经典文献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根源。平时在临床工作中当坚持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做到常读常新。很多病人都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请会诊,所以疾病初期的典型表现多已发生转变,这就类似于伤寒当中的“失治、误治”,变证迭出,所以面对复杂病症,当抓主症,兼顾次症,这就需要熟读经典理论,知常以达变。经方的辨治思维多是“方证相应”,有是证则用是方,这就需要背诵相关条文。在文中“奔豚病”及“口干”两个案例中,原文对于医者快速判断病情,做出诊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对于青年医师,熟读经典是临床取效的捷径。, http://www.100md.com(李明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