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782685
幸灾乐祸是天性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日 生命时报 2019.03.01
     当“非亲非故”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多数人很可能会幸灾乐祸。尽管这显得不成熟、不道德,但心理学家发现,幸灾乐祸是人类从小就有、根深蒂固的复杂情绪。

    德语中幸灾乐祸的字面意思是“伤害快乐”,是人们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的一种特殊快乐。通常认为,幸灾乐祸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但这种心态普遍存在。

    美国埃默里大学心理学博士王莘生(音译)和同事对幸灾乐祸这一些心理现象专门展开研究,发现其实从婴幼儿期开始,一个人就会有这种心理。例如,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发现同伴绊倒或掉进水坑里时,就会暗爽,觉得很有趣;2岁的儿童就会嫉妒同伴,而当同伴倒霉时,这个孩子就会很开心;7岁的孩子会觉得对手输掉比赛比双方共赢更让人高兴。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9个月大的婴儿观察木偶之间的互动。一些木偶“喜欢”婴儿喜欢的食物,而另一些则喜欢其他口味。当有些木偶“伤害”其他木偶时,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更愿意看到和自己口味不同的木偶受到伤害,而对与自己口味相近的木偶不会产生这种想法。这些研究表明,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幸灾乐祸的心态就已经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中。

    研究人员指出,幸灾乐祸的心态是由“非人化”所诱发、激发的,即人们在一些特殊情境和性格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不把遭遇不幸的人看作是人。意思是,人们经常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属社交群体的人,而有的时候会以微妙的方式否定所属社群之外他人,不会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反而会产生“落井下石”般的欣喜感。研究者指出,如果对另一个人无法产生同理心,那么无论是对手还是外部群体成员,人们都容易将其非人化,当对方不幸时,心中会偷着乐。

    尽管人性有幸灾乐祸的一面,但在现实社交中,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控制本能的积极力量,不让窃喜的感情表达出来,以免伤害人际。当然,我们也可以修炼身心,从根本上抑制这种欲望的产生,做个同理心更强的人。▲ (李 伟), 百拇医药(李伟)